臺島資訊

推陳出新:中國傳統文化的“臺式”活化

時間:2012-02-28 08:42   來源:新華網

  藏經筒化身USB相容了知識與時尚,八音杯墊現代材質上重現了古老樂器優美身段,“子曰書包”傳達著孔子思想中仁愛與擁抱世界的情懷;“樂、歌、佾、禮、麾”元素設計的“五生書籤”用Q版造型為學子打氣;孔孟思想潛移默化于“信手拈來”的案頭便條紙上;搭配翰墨書法的論語圍巾質地輕暖盡顯君子仁人之風的高雅溫馨……

  這些都是臺北市孔廟全新推出的孔廟紀念品。往來其間的家長、學子、各地遊客流連其中,在選擇商品的同時,也重溫著腦海中的儒家文化印象。

  在臺灣,人們使用“活化”一詞,常會體現出一種推陳出新的信心與追求。

  26日舉行的2012年臺北孔廟春祭典禮上,明倫中學高一女生楊子函和她的同學們成為現場矚目的焦點之一,因為這是臺北孔廟祭典有史以來首次允許女孩擔綱禮生。這是文化傳統因應時代變化,對男女平等的一種回應。

  楊子函説,將近一個月的排練時間裏,沒有一個女孩説累,“好像經歷了一次心靈SPA!孔夫子前輩給我們上了一課。尊師重道、明德親民、自強不息……”

  而跳著佾舞的孩子們,則用三揖三辭三謙的動作,彰顯著“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疆而義”的“九德”。

  “這正是我們日常教育的重要目的,傳承中華文化是師者的責任。”明倫中學歷史教師習沛祺告訴新華社記者,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方式,教師都會言傳身教,儘量將傳統文化正面力量傳遞給學生。“學生在成長中塑造的人格、價值觀、社會責任意識等,在未來將直接反作用於社會的發展進步中。”

  為了喚起社會大眾的儒學興趣,多元創新傳承儒家思想,臺北市政府自2001年起推出“孔廟歷史城區觀光再生計劃”,分別規劃辦理古禮祭典、儒家風格展演與體驗、中華儒道及傳統文化研習、孔廟情景劇等多項活動,並增設語音導覽系統、儒學文化網站、六藝虛擬空間、4D虛擬劇院等設施設備,以創新行銷方式,讓孔廟成為傳授儒學的社會大學堂。

  2011年12月啟用的孔廟多媒體六藝展,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打造孔子學堂,以中日英韓四種語言開展戶外教學。

  “不入宗廟,焉知宗廟之美”,人們在多媒體互動的廟堂之下,從聽覺、視覺、觸覺全面體驗六藝內涵和儒家文化的價值,傳統文化的學習漸成興趣和習慣。

  島內的中華文化傳承保護,儒學文化只是一部分。步調緊湊的臺北,在時尚背後蘊藏著人文意識、超前的創意理念,人們在喧鬧之後能沉靜下來思考和學習。

  中華優秀文化對不少臺灣民眾來説,已融入到血脈裏。自清代起萌生的文社、詩社等儒學組織,在“日據時代”依然興盛,避免了中華文化因日本殖民統治而導致斷層。

  風靡兩岸的周傑倫和方文山,在現代流行音樂中融入古典文化意象影響無數“80後”;流行至大陸的瓊瑤電視劇裏男女主角詩詞歌賦隨手拈來,古龍小説中武俠角色的“仁義禮智信”成為被尊崇的俠義精神……健康的流行文化發揮了作用,積極影響著幾代人。

  不過,優秀民族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也會遭遇瓶頸。老一輩喜愛的布袋戲、歌仔戲、南音等,曾一度遭遇沒落。為了挽救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當地劇團大膽創新,再造傳統。臺灣明華園歌仔戲劇團以現代舞臺表現手法在傳統鄉土歌仔戲表演中融入現代舞的肢體動作;漢唐樂府在古南音基礎上結合了傳統舞蹈梨園戲,享譽海內外;布袋戲人物造型時尚前衛,眼神充滿個性,實現重新火爆。

  最近在臺灣頗受歡迎的電影《陣頭》,講述了一群臺灣年輕人如何憑藉執著信念、滿腔熱情和現代創意,復興了臺灣民俗文化電音三太子。記者在影院看到,觀影人群中不少是衣著時尚的年輕人,他們在感動的同時,也為文化的震撼力擊掌喝彩,對這部本該“小眾”電影的追捧和喜愛之情不差于其他大片。

  來自大陸的人們會發現,對傳統文化的“活化”傳承,是臺灣的一大特色。(記者 任沁沁 張承志)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