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重溫臺灣電影之路:不敗的愛情 不老的青春

時間:2012-01-09 13:24   來源:山東商報

  今年,大陸觀眾有幸看到的臺灣電影不少,除了在臺灣上映後大紅大紫,昨天已經在內地上映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外,之前已經看過了《轉山》和《翻滾吧!阿信》。臺灣電影終於用清新和熱血征服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其實人們認識臺灣電影,多數是從瓊瑤小説改編的系列電影開始,記得《窗外》,記得秦漢、林青霞,之後,臺灣電影似乎銷聲匿跡了很長時間。然後,《海角一號》的突然火爆,讓我們才記起原來臺灣電影還是很有實力的。記者近日採訪了專欄寫手磊子,一起重溫臺灣電影之路。

  A

  九把刀原本是臺灣本土小説作家,《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是根據他的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九把刀首次當導演獻出了處女作,卻帶來“沈佳宜”懷舊風潮。人們紛紛開始想念自己人生中的初戀。“沈佳宜”的清純風更席捲臺灣娛樂圈。

  其實《那些年》引發的熱潮和《老男孩》有些像,都是懷舊,磊子對於臺灣電影的印像是:乾淨,安靜,細膩,本土化,熱帶感特強。這些和香港電影區別很大:“你看香港電影就不一樣,都市題材,裏面都是話癆,很多狗血的情節,臺灣電影就沒有。香港電影是‘盡皆過火,盡皆癲’。”

  雖然説的是青春,但臺灣電影也有偏向於熱血邊緣系列和暖暖系列之分,總結這幾年臺灣電影的走向,也不難看出熱血與勵志也越來越多成為臺灣電影不敗的元素。臺灣電影重回大眾視野,轉捩點在磊子看來是導演魏德聖的《海角七號》:“魏德聖把臺灣的本土元素,原住民和外來文化的糾結,以及上一代遺留下來的情緒,都表達出來了。”之後也有類似成功的作品,比如鈕承澤的《艋舺》:“這時候的電影和以前楊德昌、侯孝賢時代的晦澀、陰沉不同,故事和人物都到位,也比較真實。”臺灣電影在悄悄改變,去年的《轉山》更是劍走偏鋒,通過騎行感受自然,感悟人生;《翻滾吧!阿信》更直接選用真人真事,第一次將鏡頭對準體操運動員,道盡辛酸,充滿血淚。

  B

  在臺灣遍佈的是小投資電影,當一些大製作出現時,都會引起大眾圍觀,而他們的付出也得到回報,影片口碑都很不錯。

  《賽德克巴萊》是魏德聖在《海角七號》之後的又一力作,不同的是《海角七號》拍攝時,魏德聖中途資金為零到處籌錢,而《賽德克巴萊》卻投資了1.6億,堪稱標準大製作商業片。如果不是臺灣電影復興,恐怕不會有投資人敢冒這個風險下血本。

  恐怖片《詭絲》的導演是因為《劍雨》大紅的蘇照彬,該片是臺灣影人與國際接軌的一次嘗試,現在看來仍舊算是很不錯的作品。而商業片方面,周傑倫自導自演的《不能説的秘密》論及同類題材投資,也不小。雖然不能與大片相媲美,但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畫面感覺,也算中等規模製作。

  因為偶像劇《痞子英雄》的成功,也讓臺灣投資人敢於撒大錢打造絢麗動作片電影版《痞子英雄》,試圖憑藉好題材再賺一筆。

  C

  臺灣導演走的不是商業大片風格,但卻都很有性格,而他們導演或者監製的作品也總是在故事和形式上讓人耳目一新,或者能直抵心靈。網友“掘克”説:“臺灣導演總是能得到一些國際獎項的青睞,那是因為他們從不矯揉造作去探討人性,用一些國際化的手法去討好評委,從不因為別人的審美改變初衷,對自己很堅持,有自己的態度。”

  這幾年最紅的導演魏德聖拍得了小投資,也玩得起大製作,《賽德克巴萊》就是史詩英雄巨作,講述1930年,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率眾反抗日本侵略者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拍偶像劇起家,也當過演員的導演鈕承澤這幾年異軍突起,不止《艋胛》引發臺灣復古潮,他也擅長各種光怪陸離的題材,比如讓他奪得金馬獎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一邊講述自己作為一個導演,沒有錢求投資一路拍戲的掙扎,又對臺灣政治極盡嘲諷之能事,反思社會也反思自己。

  當年張震出道之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是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作品,以孤獨的悲劇的青春期事件反映20世紀60年代初的臺灣社會的絕望情緒。

  而2010年導演李安監製的電影《朱麗葉》以三段式講述不同的愛情,其中一段更讓臺灣諧星主持人康康和梁赫群來一段莫名其妙的同性戀情,看上去搞笑卻也帶點悲涼,天馬行空的構想讓人在大跌眼鏡之餘,不得不慨嘆臺灣本土編劇的想像力和創作力。

  而備受磊子推崇的臺灣導演戴立忍得獎作品《不能沒有你》則以寫實黑白片風格道盡人間疾苦與底層老百姓的掙扎,“你就想起了早期的賈樟柯和李楊,就是小人物的生存和訴求,那種絕望和殘酷。沒人扯著脖子哭,這和早期的臺灣電影就完全不一樣了。”但妙就妙在戴立忍也拍過《臺北朝九晚五》這樣年輕邊緣的影片,磊子説:“戴立忍的風格算是很極端。”

  偶像劇演員變身“電影咖”

  臺灣電影的復興,讓“電影咖”成為流行,所謂“電影咖”,即參與電影演出,並能帶動票房的演員。其實,臺灣電影仍舊賣的是偶像。而大陸觀眾喜歡看臺灣電影,多數都是先從追一個偶像開始,《那些年》的柯震東目前就人氣超旺。網友“辛”説:“無論如何,臺灣電影的畫面永遠養眼,特別偶像的故事好像大陸演員演起來就有些做作,但是臺灣演員永遠可以清新和自然,就像身邊人一樣真實。”

  臺灣電影顯然不如臺灣偶像劇更受歡迎,很多電影演員也多來自於偶像劇。他們通常都是娃娃臉,可以以高齡年紀挑戰十幾歲的角色,比如《那些年》的陳妍希,就是25歲演18歲,但你絲毫不會感覺她有扮嫩的嫌疑。《愛的發聲練習》中大S年紀也不小,但還是可以從少女演到輕熟女,也並無做作之感。最擅長在偶像劇裏談情説愛的臺灣演員,身上最大的特質便是清純和青春。

  而臺灣電影也讓很多臺灣偶像劇演員走向大銀幕,衝向國際市場。《那些年》讓拍偶像劇不紅的陳妍希爆紅,更捧紅了新人柯震東;《艋胛》讓偶像演員趙又廷和阮經天不再局限于偶像劇,林依晨更和陳柏霖搭檔演出《戀愛恐慌症》,口碑和票房都尚可。(記者 周宜凝)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