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閒時,白素慈常常陪著婆婆在小區裏散步。(馮小平 攝)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而婆婆是地地道道的寧波人,她是1947年跟著公公去臺灣的。我們怎麼認識的?相親的呀!有一次我婆婆去理髮店做頭髮,正好我有個親戚也在做頭髮。閒聊中我婆婆説家裏還有一個30多歲的兒子未婚。我親戚介面説家裏也有個30歲未嫁的姑娘。就這樣兩家牽上了姻緣!
年紀大了就想葉落歸根吧。1989年,在臺灣生活了40多年的婆婆帶著我們一家還有她的三女兒一起回到了寧波。我先生現在在姜山開了一家工廠,5年前在格蘭雲天小區買了房子。
婆婆102歲了,身體還好。她對小輩和藹可親,其實在相親的第一天我就感覺到了。
雖然在臺灣生活了40多年,可婆婆還是一口地道的寧波話。婆婆知道我愛爬山,就對我先生説要多帶我出去“白相白相”。我納悶:“白相”是什麼東西呀?後來才知道是出去走走玩玩的意思。還有一次婆婆對我説“米”快沒了,我聽成了“面”,結果買了一大堆面回來。平時生活中,像這樣的誤會和笑話是經常發生的。
我30歲結婚,是家裏的小女兒,對廚藝一竅不通,婆婆一點也沒有計較。她知道我想學燒寧波菜,就讓我跟著她慢慢學,手把手教,終於讓我漸入佳境了。有時先生説我燒的菜沒有他母親燒得好吃,婆婆聽到後就批評他:要知道燒菜是很辛苦的,美味只不過是方寸間的感覺,過了口腔進入食道還不都一樣。不過婆婆燒的烤菜、素雞、百頁豆腐確實好吃。她知道我愛吃她燒的這些菜,這麼大年紀了還經常下廚給我做。
我結婚不久公公就生病去世了。我生下女兒後,婆婆就包去了照顧孩子的全部事務。她經常對我説:孩子要疼在心裏,不能溺愛。要讓孩子明是非、懂禮貌、知分寸,這比成績更重要。教育孩子方面,我從婆婆那兒學到了不少。
婆婆教育我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遇到別人送禮實在推不掉,她也必定讓我們過段時間去還禮。
我媽比婆婆小4歲。兩親家言語不通,説話時一個用臺語一個用寧波話,再加上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感覺挺累的,但她倆卻聊得挺歡。2003年,我媽得了腦血栓,此後生活也不能自理了。婆婆就趕到臺灣去看望照顧我媽媽,經常推著輪椅帶我媽到公園曬曬太陽、透透氣。看到婆婆這樣,我很感動,常常覺得婆婆對我媽比我這個女兒還要體貼入微。
婆婆年紀那麼大了,可在家裏還時常跟我搶著洗碗做家務活。她説,這樣才覺得自己活著還有意思。看到婆婆這樣關心我們,我常常在心裏祈禱;婆婆,你一定要健康!我祈求這份婆媳情緣能傳承下去,永遠!(口述:白素慈 整理:記者 馮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