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金門炮戰:毛澤東招數美國難懂 蔣介石連説三個"好"

時間:2011-02-11 15:37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金門八二三炮戰五十週年到來,臺灣軍方和金門縣政府合辦系列紀念活動,並在“小三通”水頭港區佈置巨幅看板,提醒“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圖:“中央社”

  金門,舊名浯洲。因與廈門共扼福建東南海口,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稱,故得名“金門”。 1958年8月23日,震驚中外的“金門炮戰”爆發,小小金門一夕成名,成為兩岸關係演變的重要坐標。

  年光似鳥,世事如棋。金門這個名字,已經不與“固若金湯”這充滿火藥味的詞彙連在一起很久了,取而代之的,是“小三通”、金門高梁和貢糖……“8.23炮戰”50週年之際,讓我們踏上這塊曾經風雲激蕩的土地,感受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與脈動。(綜合本網、新華網、中新網、環球時報等)

  國民黨“兩蔣”統治時代,金門被聲稱為堅強的“反共堡壘”,圖為金門太武山“毋忘在莒”的勒石。

  在有記載的1600多年金門歷史中,戰亂的陰影揮之不去。1949年國民黨軍隊退守臺灣後,更是將鄰近大陸的金門、馬祖等外島視為“反攻大陸”的“軍事跳板”。 臺灣軍方在此構築了大量碉堡、坑道等工事。早年出任臺灣“陸軍總司令”的將領,大多必須具備“金門防衛部”司令的資歷。

金門臺軍的哨所

  戰爭在這裡是殘酷而現實的,為了預防大陸艦艇搶灘登陸,金門海岸遍佈“軌條材”。所謂“軌條材”,通常用火車鐵軌裁切而成,用水泥固定,漲潮時隱沒在海底,末端削尖,傾斜約50度角,可卡住進攻船隻,破壞攻方艦隻船底。田間地頭遍佈“反空降樁”,以預防大陸傘兵與直升機快速攻擊部隊。水泥製成的反空降樁高約3-5公尺,上有尖銳鐵刺,平均每10公尺就立一根,據説有近10萬根之多。碉堡保守估計約有二、三千座,地雷數十萬顆。

  時至今日,金門大小道路盡頭隨處可見的迷彩反空降堡,海灘上反登陸的“軌條材”,農田裏直刺天空的“反空降樁”,遍佈全島的廢碉堡和坑道,仍在無聲地訴説著那段慘烈的歷史,也構成了金門獨特的戰地旅遊資源。

  這個小島只有4萬人口。島上隨處可見棄用的碉堡,不少地方還豎立著“小心地雷”的警示牌。金門現有列管雷區153處,估計還有7萬餘顆地雷尚未出土。金門縣府建議臺軍方編列更多預算,投入更多人力積極排雷。臺軍金門防衛指揮部則強調,排雷係屬高危險、高專業性工作,需要相當精準的管理人力,一點也急不得,預期在2013年才能將金門地雷完全排除。

遍佈金門海岸地帶、讓人步步驚魂的人員殺傷雷。(圖:臺灣《中國時報》)

  金門海岸遍佈雷區,總面積達3436848平方米,自2006年臺灣“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立法通過之後,臺當局計劃以7年時間完成排雷工作,臺軍方依此計劃編列46億元新台幣的預算執行相關工作。 臺軍金門防衛指揮部也在2007年成立排雷大隊,採取自力排雷、委託排雷並同進行。

  作為金門三寶之一的菜刀,是由炮彈殼製成的。金門菜刀上凝結了的恰是那一段硝煙瀰漫的往事,無可逃避,令人無限唏噓。

  1958年“8.23”炮戰後,兩岸已經沒有大規模的炮火衝突,但“心戰”卻始終沒有中斷。“心戰”的形式主要有廣播(分有線和無線兩種)、氣球和宣傳彈等。

  1958年“8.23”炮戰後,兩岸已經沒有大規模的炮火衝突,但“心戰”卻始終沒有中斷。“心戰”的形式主要有廣播(分有線和無線兩種)、氣球和宣傳彈等。

福建民兵用氣球向金門飄送宣傳品

  1958年“8.23”炮戰後,兩岸已經沒有大規模的炮火衝突,但“心戰”卻始終沒有中斷。“心戰”的形式主要有廣播(分有線和無線兩種)、氣球和宣傳彈等。

  1958年“8.23”炮戰後,兩岸已經沒有大規模的炮火衝突,但“心戰”卻始終沒有中斷。“心戰”的形式主要有廣播(分有線和無線兩種)、氣球和宣傳彈等。

  1953年3月5日,解放軍在廈門角嶼設立對金門廣播組,這是大陸第一個對金門廣播點。半年後,國民黨金門守軍在馬山設立廣播站進行“反攻心戰”,“嘴仗”一打就是30多年。當雙方的喇叭同時開播時,島上軍民聽到的只是一片高分貝的雜音。”

當年的“防空利器”被廢置路旁

金門翟山坑道

  耗時五年、由人工開鑿而成的翟山坑道,原做登陸小艇回轉及補給人員、物資之用,可容納42艘小艇停舶。廢棄後正式開放民眾觀光。

金門翟山坑道標語:軍人姿態

  炎炎夏日,進入坑道,頓感涼意襲人。導遊指著坑道內的士兵宿舍告訴我們:由於坑道裏潮濕多水,當年在此服役的士兵,多患關節炎。

金門掩體內連接坑道

  遍佈全島的廢碉堡和坑道,仍在無聲地訴説著那段慘烈的歷史,也構成了金門獨特的戰地旅遊資源。小金門最引以為傲的地下坑道,巧妙的建築設計,就連微弱的回音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筆直的坑道長達300米,可有效聯絡鐵漢碉堡以及勇士碉堡,如果再加上支線,地底下的坑道將近900米。這個宛如蜘蛛網般的迷宮,就是過去那些臺軍士兵的戰鬥和生活地盤。

  金門島上隨處可見當年國民黨軍隊駐紮金門時挖鑿的戰備坑道。近年金門縣已把部分坑道開放為旅遊景點。圖為開放為旅遊點的翟山坑道內,模擬當年開鑿坑道時軍人工作的雕塑。 中新社發 陳國明 攝

  由於地下坑道四通八達又非常堅固,據説當年薩達姆也到過小金門,看過這些坑道後大為讚嘆,回伊拉克後也積極興建地下坑道,而這也間接的讓美國人吃足苦頭。

金門瓊林坑道

  金門退伍老兵陳先生表示,坑道內的寢室幾乎都是暗無天日,但坑道裏一定有戰備存糧,但食物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水喝,幾乎無法在坑道中存活。幸好當初建造坑道時,有設計一個手壓式的水井,除了方便取水外,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敵人下毒。

掩體內的彈藥庫

  由於地下坑道的戰鬥生活,看不到不打、瞄不到不打、打不到不打,這“三不打”的原則,隨著金門軍事功能的衰退,也逐漸成為金門軍人最深層的記憶。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