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開羅會議所獲,超過蔣介石所設想。在其日記,開羅會議後的“上周反省錄”(蔣每週、每月、每年在日記裏插入反省錄)中寫道:“東北四省與臺灣、澎湖島已經失去50年或12年以上之領土,而能獲得英美共同聲明歸還我國,而且承認朝鮮于戰後獨立自由,此何等大事,此何等提案,何等希望,而今竟能發表于三國共同聲明之中,實為中外古今所未曾有之外交成功也。然今後若不自我努力奮勉,則一紙空文,仍未足憑爾。”他的興奮之情溢於字裏行間。
領土問題,東三省、臺灣、澎湖列島等被日本掠奪之中國領土與琉球群島比較,價值重點孰先孰後,在蔣介石那裏,排序明確。
當時,中國雖然成為“四大國”之一,卻是大國中的弱國,能夠為自己爭取領土的能力有限,而且同時還需仰察美國意圖之真偽,這當然無奈。而且,中國的“大國”資格,前提是羅斯福的設計與美國的戰略,但這並非定數而是變數,得失之間,轉換迅速。
本文摘自:《三聯生活週刊》第607刊,作者:李鴻谷,原題:《釣魚島問題的由來》
釣魚島的國際政治地理
11月20日,在釣魚島海域執行護漁維權任務的中國漁政310船與201船組成編隊,不顧日本巡邏船攔截,順利完成繞釣魚島巡航一圈之舉,以此行明確彰示:“釣魚島是中國固有的神聖領土,我們今後將在該海域展開常態化巡航。”這艘中國漁政310船引人注目,它的船舷上,挂著鮮明的標示:“維護祖國海洋權益,保護我國漁民利益。”日本媒體隨即這樣關注這艘中國最先進的漁政船——日本《産經新聞》報道:“漁政310”被稱為“確保海洋及漁業權益的新型有力武器”,可以肯定:(中國方面)是以保護漁船為由,以此對這一帶水域的監視活動常態化。
釣魚島歷來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什麼時候、為什麼就變成了中日兩國之間一個敏感的問題?這是我們最真實的一個疑問。追索這個問題,我們就注意到:一旦涉及這片海域出現的問題,日本方面最引人注目的解決之道就是:請求美國介入,強調所謂的“日美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這背後,美國的強大只是最表面的原因;更實質之處在於,“二戰”結束後,亞洲地緣政治結構在被確認的過程中,人為構成了一系列源頭性矛盾。釣魚島的領土問題只是其中之一。由此,弄清釣魚島問題複雜化的根源,必須回到地緣國際政治的歷史現場,去體會其中引人深思的因素。
日本方面認定傳統屬中國領土的釣魚島屬琉球,其實依據只在1953年,時任美國陸軍少將大衛 奧格登(DavidA。D。Ogden)代表美國琉球民政府發佈的,單方面將釣魚島粗暴劃進琉球的“第27號令”。之後,美國方面將琉球群島歸還日本時,又不顧中國政府的立場,仍然有意識堅持將當年的錯劃一併“歸還”了日本。這個歷史事實説明,釣魚島問題,表面看源於“二戰”結束後美國對琉球群島的託管,實際上,它涉及美國對戰後亞洲格局的“大國治理”安排。釣魚島問題之所以越來越複雜化,其實一直與美國的亞洲戰略有關。仔細觀察,其實,大衛 奧格登所謂的“第27號令”發佈後相當長時間,直到1961年4月4日,由日本建設省國土地理院第8期第8號承認濟(即批准書)批准出版的日本九州地方地理志的地圖中,還沒有所謂“尖閣列島”的標注。根本性變化始於1970年8月31日,美國監督下琉球政府立法院起草的所謂《關於尖閣列島領土防衛的決定》,日本政府由此開始,才公開主張對該群島擁有主權。它的背景,正是“埃默裏報告”的發佈。
通觀“二戰”結束後美國的亞洲政策,粗略而計,歷經了兩次重大變動,其一是尼克松的“關島主義”,以收縮為主體表現;其二就是現在奧巴馬的“重回亞洲”——現在,美國與亞洲的貿易額已佔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的32。7%,美國前10位貿易夥伴中有5位來自亞洲。況且,亞洲有全球經濟總量第二、三位的中國與日本,還有正在迅速崛起的印度。經濟主導下的美國“回歸”,如果只是經濟的數理分析,仍然無法理解東亞與東南亞的格局變動,傳統的地緣政治結構,即使在經濟活動的作用下,亦將展現其內在的結構性關係,尤其是衝突——這才是我們理解釣魚島,以及東亞種種事端必須建立的觀察背景。
所以,釣魚島事件或許是我們見微知著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