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臺灣海軍(圖片來源:中國時報)
臺灣《旺報》2010年11月18日刊發由張家林口述、夏沛然、王渝執筆的回憶文章講述了 臺灣島內一度“白色恐怖”下的倖存者、一位臺灣老兵的傳奇經歷。
張家林是安徽合肥人,1931年6月5日生。後來到臺灣。1950年3月11日臺灣海軍士兵學校畢業,分發到臺灣海軍服役。1952年“因忠貞程度見疑”,遭逮捕關押。
獲釋後重回臺灣海軍,又以“意圖顛覆政府”罪嫌再次被捕,經軍法審訊後判刑10年,先後關押在鳳山、臺北、泰源、綠島等地。1967年2月27日獲釋出獄。
原文摘編如下:
在白色恐怖下,涉及“匪諜”、“叛亂”、“臺獨”等罪名的案件,首先由當局“國防部保密局”(其後為“軍事情報局”)、“臺灣省保安司令部”(1958年改為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以及“調查局”等單位負責逮捕與偵訊;接著由“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負責起訴與審判。多數是秘密審判,只有少數受國際社會關注的才公開審判。
1951年初夏,我19歲,從左營海軍士兵學校畢業,以信號上等兵分發到編號76的“正安艦”服役。有一天,我們巡航返回基隆軍港,左舷緊靠已經先停泊在軍區碼頭編號23的旗艦“太和艦”。
荒謬由此開端
在“太和艦”服役的程金龍來到我的住艙。他跟我商量,要我上“太和艦”去替代他上等兵出的缺,他自己則要離開“太和艦”去陸地信號臺服務,準備投考海軍官校。我這人最怕別人求我,人家一旦開了口,我總是儘量答應。記得小時候,母親炒的花生,玩伴要吃,我連裝花生的罐子都給人家。何況程金龍是我在左營海軍士兵學校時的同班好友。
這種請人替代出缺、自己另求高就的事當時很尋常。程金龍未考進左營海軍士兵學校之前,擔任過當時海軍副總司令馬紀壯的侍衛,想必他出缺的事早就上下打點好了,只要我去替代便一切就緒。我就這樣上了“太和艦”。
我這位好友程金龍,後來一直幹到商船的船長。不幸的是,後來連人帶船沉沒于無情的大海。每一念及,我總無比感傷。
我原來服役的“正安艦”跟“太和艦”不能比。“正安艦”是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小破船,而“太和艦”卻是3000多噸的大軍艦。好景不常,我在“太和艦”上只待了7、8個月,就被調到金門“114艇”服役。
踩到大官的手
這“114艇”就更差了,設備簡陋,又小又髒。據説它是從吳淞口撿來的漂流漁船,在上面裝了炮,就成了“114艇”。後來回想,我被莫名其妙調離“太和艦”,可能有兩個原因。原因之一是我不是國民黨黨員。“太和艦”是司令艦,來來往往的常有些大官,而非黨員一向不被信任,我這個非黨員一定被視為不當人選給剔除了。
另外一個原因是表現不好。據同事告訴我,有一次我在信號臺上值班完畢,一翻身從臺上跳下,腳踩在樓梯扶攔上一位來艦巡視大官的手上,但我毫無知覺,扭頭就跑了。這位大官據説就是當時的“政治部主任”蔣經國。
我當時年輕,根本不知誰是蔣經國。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把我這個魯莽毛躁的小夥子調走,對深怕得罪蔣經國的船上官員來説,應該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我在金門“114四艇”服役,擔任信號的工作。這艇上的“操舵房”裏工作的只有3個人。以往我待過的船上,“操舵房”裏都需要好幾倍的人輪流工作。這艇之小可見一斑。
給我這個新來乍到的人安排的值更,是半夜到清晨四點,也就是最辛苦的一班。我心裏那份窩囊,就別提了。我在“操舵房”值班無事時,常打瞌睡,艇長為此多次斥責我。我少年氣盛,對工作環境失望,又覺得遭到歧視,表現于外就不免粗暴傲慢。艇長明顯地厭惡我。我呢?當然也厭惡他。後來給我的罪名好像就是“忠貞見疑,思想有問題,意圖脅迫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