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胡宗南之子:赴臺後父親1/3薪水接濟部下

時間:2010-10-20 09:30   來源:三聯生活週刊

  核心提示:母親是留美博士,在大陸時,光華大學請她教書。可到了臺灣,父親一直不同意她再出來教書,全家6口人的生活都靠父親一個人,母親時常為錢發愁。無奈之下,母親就靠寫文章賺稿費。她第一次向《中央日報》投稿未中,接到退稿信,非常沮喪,還哭了一場。可是母親是一個非常好強的人,她再寫、再退,終於有一天,她的文章上了報,稿費來了,我們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青年時期胡宗南

胡為善

胡宗南與夫人葉霞翟在重慶(1949年)

  本文摘自:《三聯生活週刊》2010年10月9日版,作者:胡為善,原題:《我的父親胡宗南》

  我的父親胡宗南

  在臺灣採訪,試著打胡為善的電話聯繫,電話那一頭他很爽快地答應下來,多少有些意外。

  從臺北開車一小時左右,到達位於桃園中壢的中原大學。胡為善的身份是臺灣中原大學副校長。一見面,他便很坦率地説:“我知道父親的形象在大陸比較負面,我願意講一講我眼中的父親。”胡為善説。

  畢業于黃埔一期的胡宗南,是蔣介石最信任的軍事將領。他是黃埔學生在國民黨軍隊中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

  另一方面,胡宗南也成為中共交手最多的一個對手,隨著國民政府的潰敗,他也迅速從頂峰跌落下來,從陜北一直退到西昌,幾十萬軍隊土崩瓦解,最終成了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象徵性人物。到了臺灣後他也成了邊緣人物,直至抑鬱而終。

  平步青雲

  我時常想:如果不是生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父親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生之路?也許他會成為一名文人,用文字表達他對時代的看法;也許會繼續做他的歷史教員,在遠離政治喧鬧的校園裏度過一生……可是誰又能選擇自己的時代呢?

  其實父親跟毛澤東、周恩來這些人一樣,都是20世紀初受新思想影響最早的那一批青年,只不過他們後來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父親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中學畢業後,因家庭經濟窘迫,他回到孝豐縣立高等小學堂擔任教員。父親喜歡讀書,了解天下大事。1921年暑假,他遊歷了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曾斷言中日必然發生戰爭。

  此時,他正好聽到黃埔軍校開始招收青年學生的消息。雖然當時他年齡已經超過報考要求的25歲以下,但他改了年齡,因而進入黃埔一期就讀。在黃埔一期裏,父親的個子是倒數第二矮,最矮的是冷欣,他後來也升為陸軍中將,每次見到我都説:“你爸爸就是在我前面一個。”

  從黃埔軍校畢業後,父親就開始了幾十載的軍人生涯。在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時,他是機槍連中尉排長,在棉湖之戰中他攜兩挺機槍奮勇佔領陳炯明後方高地,封鎖了陳炯明部隊的主力退路。棉湖之戰是父親軍事生涯的一個重要起點。戰後,他因戰功被提升為機槍連上尉副連長,而且開始受到蔣介石的注意。第二次東征時,他率一個連衝上河婆最高山峰橫嶺的敵陣,而蔣先生利用繳獲來的武器編成3個師,成為北伐的基本部隊,他也自此嶄露頭角。

  正因為這些經歷,父親很早就得到蔣先生的賞識和倚重。北伐時,打長沙、南昌、杭州、上海,都由父親的團擔任攻堅先鋒。他也成為黃埔軍校學生中擢升最快的一個。1927年北伐攻佔上海不久,他就升任第1軍第1師少將副師長,成為國民黨黃埔係學生的第一個將軍。此後他一直一帆風順,到1936年4月,又被任命為第1軍中將軍長,成為黃埔學生在國民黨軍中的第一個軍長。此時的父親也毫無意外地成了“剿匪”的主力軍。他的對手,很多是黃埔軍校的同學,這也是十幾年恩怨的開始。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