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現代史,會發現重慶與臺灣之間素有淵源。重慶,曾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臺,見證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戰的歷史。有資料顯示,1949年前大陸到臺灣200萬人中,有60萬人曾在重慶工作和生活過。血緣親情、故土鄉情至今聯繫著渝臺兩地近8萬個家庭、35萬人。
歲月荏苒,當時間的輪盤轉到2010年的6月,重慶與臺灣之間又將有一段新故事。6月29日,海協會海基會恢復協商後第五次會談在重慶登場。
27日下午2時,記者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出發飛抵重慶江北機場。
此次參加報道的媒體統一入住南方君臨飯店。坐上計程車,司機開始與記者閒聊。聽説記者是來參加兩會報道,司機連聲説好:“好事呀,一定多寫幾篇!”“您知道兩會商談?”記者的問題,顯然讓司機覺得有些太“小兒科”,“當然,廣播電視報紙都有報道呀,是兩岸的熱門話題!”
也對,每一次兩會商談,無論是在大陸或是在臺灣,都會引發普遍關注。原因不難理解,談的都是關係兩岸民生的話題。第五次兩會會談,將正式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峽兩岸智慧財産權保護合作協議》。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將進一步推進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
對於這次兩會商談,重慶媒體報道不少。從中可以看出,渝臺兩地在今天聯繫更加緊密,有關兩岸交流交往的故事不斷上演:
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同時享有兩岸直航、臺胞落地簽注權、臺胞居住5年期滿換證簽注權和旅行社獨立直接組團赴臺旅遊4種許可權的城市;
截至去年年底,有900多家臺資企業早以“提前登岸”,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4.09億美元,重慶成為臺企進軍大陸西部的“橋頭堡”;
2008年,渝臺兩地互派交流團組161個、2200余人次。2009年上半年,臺胞來渝1.3萬人次,同比增長67%;重慶赴臺7916人次,同比增長5.9倍。來往大陸簽注1290人次,增長42.9%;在渝常住臺胞1763人,增長20.6%。
三峽工程的建成,重慶市航運條件大大改善,目前萬噸級船隊可抵達重慶港。不少來渝考察的臺商,對物流業投資表現出濃厚興趣。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會給臺商提供更多便利和機會。
重慶北碚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立,加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後,中小臺企融資瓶頸有望突破,農業項目有望成為臺資投資的新熱點。
初來重慶,聽到看到的這些故事,雖只是零散的片段,卻讓人感受到兩岸割不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隨著ECFA的簽署,兩岸交往的日益緊密,西部“橋頭堡”重慶將在兩岸交流的大舞臺上演繹一個個新的故事新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