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史學家風范令人起敬

時間:2011-06-10 14: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大陸人看臺灣 臺灣史學家風范令人起敬》,作者是浙江奉化市溪口博物館副館長,他講述了與臺灣3位史學家的交往,從尋常瑣事中顯見史學家們為人處事的風范。

 
  文章摘錄如下:


  2006年初夏,作為一個自由文化人,我受聘入蔣氏故里溪口風景名勝區工作,從事溪口地方歷史研究和旅遊文化宣傳。5年來,我與來自臺灣的數十位史學家,或多或少有過接觸。像張玉法、邵銘煌、劉維開、張力等等,他們求真務本,治學嚴謹,更有甚者可稱開宗立派的史學大師,在全球華人世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里述說的是我與臺灣3位史學家的交往,雖多為無關緊要的尋常瑣事,然而,透過它們,仍可見史學家們為人處事的風范。


  超薄型復印名片


  溪口旅遊集團與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在溪口聯合舉行了“第五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來自海內外的130余位專家學者共襄這次學術盛會,光是臺灣就趕來20余位近現代史學者。我既是“照顧”性質的溪口地方與會學人,又是大會的會務接待者,兩種身分便迭合于一身。


  大會報到那天,我與極為友善、慈祥的卓遵宏先生同桌就餐。他遞給我名片,粗看是超薄型,細瞧這名片分明是A4紙復印後“剪輯”版。老先生似乎也看出了我的心思,連忙解釋:“這次來溪口太匆忙,名片沒帶夠,給你的還是溪口賓館剛剛復印的。”但是,不起眼的這張名片上,“國史館”纂修、東吳大學教授這2個頭銜,一下子把我給鎮住了!作為後學晚輩,我反而覺得自己印制精美的名片,過于奢華做作。


  一看卓先生如此不拘小節、平易近人,用餐後,他老人家便成為我第一位採訪對象。採訪過程中,卓先生放下大學者架子,總是有問必答,每答必詳,耐心程度就像小學老師替自己的學生溫習功課。他博學廣識,卻不矜持,著實令我心生感動。


  去年4月,浙江大學舉行“蔣介石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9日晚上,我與大仁科技大學教務長林爵士先生等幾位臺灣學者同席用膳。聽聞我來自奉化溪口,林先生談興驟起。未了,熱情的林先生介紹起臺灣南端屏東的自己學校,還引出一個有趣的話題。“裘先生知道S.H.E嗎?知道陳嘉樺嗎?”見我年紀將屆五旬,林先生帶著疑問的口氣問我。“兒子讀大學那陣子回家,老是放她們歌曲。我受兒子影響也曉得這3個小姑娘。”我如實相告。他說陳是他們學校畢業的學生,以後裘先生來臺灣,我邀請陳嘉樺來作陪。我知道,這些都是我們男人興之所至的酒話,翅膀如此之硬的學生,唯恐林老師再也請不動了。然而,林先生的熱情和坦率,給我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象。


  4月12日,浙大的這次學會盛會,移師溪口舉行綜合討論和閉幕式。我們溪口方面特地派出一輛高檔商務車,前去杭州迎接。蔣方智怡女士等嘉賓坐我們的車來溪口,其它大隊嘉賓則乘浙大大巴尾隨同來。


  連日會議,令商務車內多數嘉賓大有睡意,惟獨一位老先生毫無倦色。他就是年屆八旬的臺灣歷史學界大龍陳鵬仁先生。老人家似乎挺喜歡聽我對溪口近況的介紹,于是杭州到溪口途中,我們始終有交談。


  不與模倣秀合影


  如果說卓遵宏先生“超薄型”的復印名片有特色,那麼陳老的“超厚型”名片更是別具一格。那是32開8頁小冊頁,上面寫有簡歷,更列著他所編、著、譯之洋洋170余種書目。稱這位老學者“著作等身”,確非虛言!對于我這樣僅編著過3、4本小書的後學而言,今天真當是小巫見大巫了!


  飯前之閒暇,我陪陳鵬仁先生在風景如畫的溪口剡溪邊散步。近身凝視老學者,但見他濃眉如漆,大眼睿智,神情凜然。古人所謂異稟異相者,分明就在眼前。隔街望見一位蔣中正模倣秀被眾遊客團團圍住,陳老有感而道:“像,真像啊!”因為他曾經多次單獨受召面見蔣中正,自然有說服力。


  我見狀冒失建議他合影存念,他卻隨即搖了搖頭,不溫不火地說:“人家遊客出于新奇留個影,無可厚非;而我不行,那是對他(蔣中正)的不恭。”我不覺為之一愣,繼而感慨:想想陳老立言做學問已是著作等身,而立德做人也竟是如此令人起敬。


  盡管我與陳老的人生閱歷和世界觀差距很大。同在與政壇一牆之隔的歷史大觀園,我所接觸過的臺灣史學家,多是枝繁葉茂的參天喬木,而我僅僅是點綴池塘的萍草而已。


  我曾不止一次地懷想:日後首訪寶島,除卻廣覽中學地理書里早已熟諳的大美風光,還定當遍訪各位史學大家。倘若叩訪不遇,我就在國民黨黨史館、“中研院”、“國史館”、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等等諸多“程門”外留影,一盡睹物如見人的那份情愫!(裘國松)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