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
19世紀中葉,臺灣的經濟貿易中心逐漸北移到艋岬、大稻埕等地,基礎設施的地基自此打下。臺北成為臺灣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的中心。人傑地靈,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臺北也吸引了如錢穆、張大千等文化界大師級的人物在此生活、工作,並留下許多傳世之作。
雖然大師故去,但臺北並沒有忘記他們。大師們生前的住宅悉數被保存下來,除了居所和遺物可供後人瞻仰外,空間也被充分利用,為少兒讀經等活動提供場所。
親自設計 見大師性情
留著一把大鬍子,以潑墨山水畫聞名於世的畫壇藝術宗師張大千,曾經在上海、香港、阿根廷、巴西、舊金山等地定居,最後選擇在臺灣外雙溪安享晚年,並以“摩耶精舍”為居所命名。大千居士在此接待賓客、作畫、烤肉,連遺骨也安葬于後院梅丘。
走進摩耶精舍,可以看到原封不動的張大千畫室,而假山奇石、小橋魚池、各種名貴花草則把室外環境裝點得舒適自在。有趣的是,當年大千居士甚至還在園林中豢養鶴與猿猴,足見生活之趣。
同樣懂得享受生活的還有幽默大師林語堂。林語堂故居坐落于陽明山的半山腰,從庭院向山下望,整個臺北盆地的美景盡收眼底。腳踏東西方文化的林語堂親自參與了宅邸的設計,西班牙式的雕花鐵門、庭院的浴池等都有他自己的想法。甚至連中國人眼裏不吉利的白墻藍瓦也被他搬到家裏。因為十分熱愛這座自己一手設計的宅邸,林語堂去世前就交代夫人將他的骨灰葬在後院。
現在,故居內除了呈現林語堂的家居陳設原貌外,也展示了這位生活發明家的創意巧思。如他發明的中文打字機、自動牙刷、自動橋牌機等實物和設計手稿。
參觀完故居,可以在以林語堂書房“有不為齋”命名的餐廳歇歇腳,喝個下午茶,欣賞美麗的夕陽或是燈火通明的臺北夜景。
空間增值 故居再利用
大門石碑上蒼勁有力的“梅庭”二字,歡迎著來到北投遊憩的旅客。這裡,曾經是于右任的避暑寓所。現在則化身為北投的遊客服務中心,提供旅人各式觀光資訊。于右任不但是早期國民政府的重要官員,更被譽為“當代草聖”。1952年,于右任以北投梅亭作為避暑居所。傳統的日式木結構建築外觀,跟北投的溫泉風情不謀而合。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走進錢穆故居,可以聽到稚嫩的聲音正在朗誦詩詞,這是錢穆故居所辦的兒童讀經班。一代儒學大師錢穆,晚年選擇在東吳大學旁落腳,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聘任,常在家中為學生授課。有的學生甚至畢業從教後還帶著自己的學生一起來。
錢穆故居本名“素書樓”,是錢穆為紀念母親而命名。故居內花木扶疏、都是錢穆夫婦親手栽種。二樓有一長廊,當年他與夫人常常在長廊藤椅上談天説地、觀星賞月。
為延續錢穆的精神,錢穆故居除了開放民眾參觀外,還開設了兒童讀經班、英語版等課程,讓小朋友也能體會大師風骨。(本報駐臺記者 陳夢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