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大學社團文化大不同

時間:2010-12-27 18: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12月27日載文《大陸人看臺灣 兩岸大學社團文化大不同》,作者是上海復旦大學學生,由於剛到臺灣大學時課目不多,因而有機會親身體會社團活動。作者認為,相比于大陸高校社團的“草根”性和“強撐門面”,臺大社團的裏的社員參與活動認真而真誠,絕不只是和稀泥而已。

  文章摘錄如下:

  剛來臺大的時候,習慣了過去每週20節課以上的我,一時還難以適應個位數的課,即使填上講座、旁聽和泡圖書館的時間,還會覺得太悠閒。在開學兩周後社團的“百團大戰”期間,我抱著“公益”的目標進了臺大手語社。但與我最初預想有所不同的是,這個社團的主要活動並非週末的社會公益,而是校內手語教學與表演。

  手語教學的老師是臺灣手語協會負責人,有聽説障礙,但帥氣、樂觀,每次説到給小女兒吹頭髮的時候都會笑得很溫暖。在週三的專業教學之外,還有週一的午餐會和週五的草坪教歌──由手語水準突出的資深前輩或幹部教大家手語歌。

  錯估情勢後悔

  社團的年度大戲登場,有古裝、音樂劇、鄉土、組曲等五組。社團的人員結構非常清晰,有資深前輩、幹部、普通社員三種,資深前輩和幹部往往有過往年的公演經驗,因此會由資深前輩來具體指導社員的劇本、服裝、配樂、動作、表情等,幹部主要負責組織社員排練,所有社員可挑選自己喜歡的劇組。

  我參加心儀已久的古裝組,自從看過前兩年公演的古裝組演出後,從小便有的“古裝情結”又復蘇了。公演前總共有三次驗收。第一次討論劇本和第一次驗收時我都缺席。第二次驗收前,我也覺得時間還早,並未熟記所有臺詞與動作──畢竟離公演還有一個月!

  當劇組其他社員屢屢釋放緊張情緒的時候,我還頗為不解:不就是一個驗收,就算有“資深前輩”在場,大家都是學生,表演失敗後果會有那麼嚴重嗎?結果當天,舞臺前坐了20多位評委!有些已經出社會3、4年、讀了研究所的資深前輩都回來指導!看到他們嚴陣以待的架勢,我再怎麼後悔也來不及了。

  臺大社團“尊老”的傳統特別突出:前三任社長談過的一條社團發展目標,前兩輩社員説過的一句經典臺詞,前一次年度大戲上某個劇組演出的特色,大家都會如數家珍──即使他們對“資深前輩”的認識僅僅是通訊簿上的名字而已。資深前輩回到社團看學弟妹,大家一定會熱情歡迎,悉心聽教。

  入社認真投入

  社團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辦公場所”,即社辦。3月的一個星期我缺席了社團活動,第二周再去的時候有人説:好久不見!一個星期的缺席應該不至於讓人有久違的感覺。

  之後細問緣由,我才知道,他們把社辦當成一個兼具餐廳、牌室、自修室、咖啡吧等多種功能的場所。週一、週三、週五的活動是“官方”的,而社辦隨時開展的所有活動則都是自發的。社員的歸屬感、社團的精品節目都在這些“官方”與“非官方”的活動中磨煉出來。

  臺灣學生的創意與熱情讓人讚嘆,但對於一個已經習慣了將事情與娛樂分開來處理,在做事時有些急性子的人來説,他們的社團運作方式往往讓我覺得時間成本太高。

  大家似乎很不習慣分開做事。晚上11點,兩個人在告別(可能20分鐘),其他20人會在旁邊等著其中的一人去吃夜宵;週末排練半天,可能有3小時都在為其中一個角色修臺詞、想動作,但其他所有人都會被通知早上8點到。正式排戲前,大家可能又要先聊上半小時再開工。

  大陸高校往往有校團委,團委下有學生會,社團是最“草根”的組織。但前面兩大官方機構的示範,所以社團的運作方式雖然相對自由,但在創意上做得還很不夠,且缺少足夠的凝聚力。

  因為“自發性”、“非正式性”的不確定,所以社團受學校支援的力度往往小于學生會,更不能與團委相提並論。從整體發展來看,大陸高校的很多社團都只能算是強撐門面,“為做活動而做活動”。

  臺大社團在學校裏的影響力似乎比學生會還大。社員可以加入一個以上的社團,但必定會有一個是課外生活的重心。參與社團活動認真而真誠,絕不只是和稀泥而已。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