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紅毛城
老鎮洋風
淡水地處淡水河的出海口,古代的時候曾被稱為“滬尾”,是北臺灣開發史上極為重要的聚落。這裡原來是土著凱達格蘭人的世居地,直到17世紀漢人的逐漸移入,才使得這片土地有了進一步的開墾,但緊接著的就是西班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國家長年的佔領統治。淡水就像是個飽經滄桑的老人,正點指著身上的烙印對我們訴説著他的故事。
紅毛城。最早這座城是由西班牙人所創建的,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又將此處設為領事館。如今城早已空,幽寂的庭院、紅磚的洋樓已不復昔日的張揚,只有城外四尊清代舊式古炮依然矗立著供後人憑吊。
淡水教堂。這座教堂初建於光緒11年(1891年),可別小看了這座教堂,這裡可是臺灣教會的肇始之地。教堂原本為白色的建築,後在1932年時被改建為紅磚精砌、彩繪玻璃的倣歌德式建築,一旁的方形鐘樓更是為其增添了不少洋韻。教堂一直延用至今,因此並不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
淡水中學。同樣精緻的紅磚墻建築,老樹掩蔽、寂靜滄古。這所學校也有了一把年紀,它創辦于同治11年(1827年),原為基督教長老教會培養傳教士的教會學校。説到這所學校就不能不提及一個人──馬偕,一個淡水人皆敬仰的洋人。馬偕是加拿大人,神學院畢業後就隻身來到臺灣踏上了他的傳教之路,傳教之餘他亦行醫,創建了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的醫院──偕醫館,同時他也興建義學,創辦新式教育,設立牛津理學堂及淡水女學校,在淡水足足奉獻了30餘年的歲月。去世後他也選擇了留在臺灣,就長眠于淡水中學的外僑墓園內。
臺灣人喜歡來淡水找舊情,那一幢幢紅磚綠樹的洋樓正是他們懷舊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