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Chamate:不僅是臺灣美食

時間:2011-06-02 08:58   來源:東方網

  公元二零一一年,去臺灣已經不是一樁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事。不過對我等有加班無加薪的小白領而言,依舊是一個不菲的小夢想,需要列入欲望清單細細規劃盤算。

  輸入“臺灣攻略”,搜索引擎超敬業地呈上9590000個搜索結果,確保你翻到第二頁便已不分東西。對此,Chamate(一茶一坐)瀟灑表示,樂意替你省下以上麻煩。出身臺北,主營臺灣美食,Chamate可謂不折不扣的臺灣行家。日前,除了作為臺式美食集散地以外,Chamate兼而擔當起臺灣旅遊前導站之責,搜集各路資料置于門店內,供食客在大啖美味之余,輕松制定寶島行程。

  既是餐廳,自要從Chamate最精通的“食”說起。臺灣島嶼不過三萬六千平,所出飲食卻是名動天下,究其本源,在于融合。都說臺灣料理是一冊歷史書,一味胡吃海塞未免可惜,臨行需得做足功課方不辜負此行。隨手拿Chamate菜單里最受追捧的幾樣菜品來講,背後都能牽出一段充滿回憶的故事。

  紅燒牛腩面-“無奈的”原創:牛腩面算是中國最家常的面點,獨獨臺灣的牛腩面做成了名牌。說起這名牌的起源,卻是1949年國民黨轉進臺灣時,部隊老兵的無奈原創。當時物資有限,味道更是乏善可陳,也不知哪位具有開拓精神的老兵,用配給的牛腩罐頭加上面粉搓成的面疙瘩,下點青菜蔥花,煮成牛腩面食果腹。而吃牛腩面時搭配酸菜,作為臺灣的另一特色,其原始用意在于稀釋牛腩面中的辣味。不料這樣的無奈之舉竟從此流傳下來,並被演繹的花樣百出,成為地道臺灣本土食品的代表之一。 

 

  鹽酥雞-美式改良餐:作為臺灣小吃中永不缺席的明星,鹽酥雞最早出現在臺南市,其血統要追溯到美軍于1950年代在臺灣的駐軍。美國大兵們將歐美的飲食文化帶入島內,其中就包括了鼎鼎大名的美式炸雞。為了不同于市面上手抓的大塊炸雞,細心的臺灣人選用無骨與帶細骨的雞肉塊,小塊腌漬後再裹濕粉酥炸,再將自制的胡椒鹽、辣椒粉灑于炸雞塊上,雞塊味道偏香鹹味,香酥小巧,好入口又不污手。自此便以:又鹽(臺語“鹹”)又酥的炸雞肉—鹽酥雞—來稱呼之。

編輯:王小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