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大陸人看臺灣 理想棲居之所──金門》,作者講述金門旅遊的所見所聞:在大片田野中詩意棲居的“僑匯房”,西洋風格卻是中式格局;金門現存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模范街。它們都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清靜整潔。
文章摘錄如下:
踏上金門的土地,隨著旅行車奔馳在水泥路上。放眼車外,不時有獨棟別墅端莊地屹立在大片田野中。細看這些樓房,竟沒有平常見慣的各種防衛設施,樸素自然地與原野融為一體。想著它們在每一次日出日落,怡然地與農作物共享明月清風,我們的眼中不禁流露出驚嘆與疑惑的神色。
時間在這里靜止
導遊看著我們的眼睛,笑著解釋:“在金門,靠縣營金酒公司釀造高粱酒賺錢所賜,每位65歲以上老人月領至少3000元(新臺幣,下同)的撫慰金,專職媽媽也月領3000元津貼,初中、小學和幼兒園學生享有免費營養午餐等,這些福利使金門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更少搶劫事件。”
導遊接著又說:“金門高粱酒以金門島所產旱地高粱為原料,以小麥制作,取當地名泉‘寶月神泉’花崗岩下富含礦物質的優質礦泉水釀制,加上全球獨一無二的坑道窖藏,喝完這樣的高粱後不會有酒臭味,相反地,身體還會散溢淡淡的酒香。”
在明月之夜,春花之夕,從這樣的房子里悠然走出,坐在寂靜得能聽見院外高粱低語的院落內,小酌美酒,這是怎樣一種詩意的棲居?這種幸福,不真實的讓人暈眩,可是,從車窗外瞥見這些樓房,不時地提醒著我,這種幸福是真實存在。歲月芬芳,時間在這里靜止。
當整舊如舊(用傳統的材料和傳統的工藝技術,達到舊有的效果)的洋樓華麗地呈現在眼前,我們才知道,這個樸素的村落蘊藏著怎樣的精致。導遊說,這些洋樓就是上個世紀30年代,村里老一輩到印度尼西亞等地經商,發財後寄錢回來蓋的所謂僑匯房。
文物保護的典范
走進這些西洋風格的樓房,看到的卻是中式格局。紅潤的地磚,粉白的牆,是真正的一塵不染、窗明幾凈。面對令人嘆為觀止的清靜整潔,我們連說話的聲音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來,惟恐一點喧嘩,一點腳步的雜沓,會攪醒在這無比潔凈的廳堂中,安閒地綻放典雅光華、古香古色的桌椅幾案和精美瓷器的清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