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感受臺灣夜市的神奇“魔力”

時間:2008-12-22 09:10   來源:新民晚報



小老板還挺時髦。



品種多價格也不貴。

 

  外地遊客到臺灣,最想去的是什麼地方?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不是阿里山,不是日月潭,不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是101大樓,而是夜市。

  有媒體報道,去年日本流行樂天後濱崎步到臺灣開演唱會,一下飛機居然直奔臺北士林夜市。今年9月,“臺灣觀光夜市小吃”來上海參加2008上海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其宣傳語也十分引人入勝——樂團“自然卷”在午後的士林晾曬內衣;作家林清玄小時候最愛看布袋戲和歌仔戲;CEO李開復在美國還念念不忘綿綿冰和天婦羅……短短數語,道盡了臺灣夜市與市民生活的血脈關係。

  臺灣的夜市究竟有怎樣的魔力,讓平頭百姓和大牌明星都趨之若鶩?近日,本報記者赴臺採訪,親身體驗了一番。

  士林:“平民夜總會”

  臺北士林觀光夜市絕對稱得上是臺灣諸多夜市中最具規模的一個。士林夜市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慈諴宮”對面的市場小吃;一是以陽戲院為中心,包括安平街、大東路、文林路圍成的區域。這兩處其實是相連的,規模很大,小吃、服飾店、皮鞋店、球鞋店、飾品店以及各類地攤鱗次櫛比、目不暇接。

  去士林很方便,可以搭乘軌道交通軌(當地叫做捷運),在淡水線劍潭站下車。出了站,遠遠就可望見那熱熱鬧鬧的街口,華燈初上之時,這里更是一派繁華。為我們做向導的臺灣人陸先生介紹,臺北夜市的一大特色是“越夜越美麗”,到了午夜仍然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不管時間多晚,只要你來到夜市,都能找到熱氣騰騰、風味獨特的食物。

  穿行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記者很快就開始震驚于這里食物品種的琳瑯滿目:蚵仔煎、豬血糕、臭豆腐、米粉湯、炸雞排、大腸包小腸、黑輪、青蛙下蛋、藥燉排骨……可以說是一攤一特色,幾乎沒有什麼重復。

  雖然吃過晚飯沒有多久,但美食當前記者還是忍不住了。來之前聽朋友說這里的炸雞排味道很不錯,于是買了一份很快“啃”了起來,入口香辣酥脆,加上作料十分入味,果然很不錯。幾口吃完,又在路邊要了一份鮮榨的蜂蜜苦瓜汁,結果一下就將肚子徹底填飽,接下去只能望美食興嘆了。

  記者觀察,夜市的消費者多為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女性也有不少,還有一些像記者這樣慕名而來體驗一下夜市風情的遊客,但這部分人比例不算大。據介紹,在臺灣,逛夜市的大部分都是本地居民,夜市對于他們來說,不但是可以大快朵頤填飽肚子的地方,同時也是很好玩的地方,逛街,殺價,打打彈珠、撈撈金魚,在眾人的圍觀下為自己剪一幅栩栩如生的剪影,在各種具有玩樂性質的攤位上試試手氣,這些,都很適合一家老少共同出遊消磨一晚的時光。

  最重要的是,對于當地人的收入來說,夜市的消費絕對是平民化的。在繁華的臺北,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種大小夜市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平民夜總會”,豐儉由人。一家三口,只需花上新臺幣三四百元,折合人民幣不到一百元,就可以連吃帶玩心滿意足。調查顯示,臺北市超過七成的市民到過夜市消費,逛夜市,已經成為臺北市民日常生活一部分。

  逢甲:“新品試驗場”

  士林、逢甲、六合,並稱臺灣三大夜市。臺中市逢甲大學附近的逢甲夜市,是臺灣中部地區名聲最響亮的大型夜市,據說在此商圈登記的商家多達1500家,但好攤位卻是一位難求,要等兩年以上才能進駐開業的比比皆是。

  逢甲夜市中有無數的小巷小弄,商家密集度很高,加上開在大學附近,學生來光顧的特別多,每逢假日只有用“水泄不通”四字來形容。其中,文華路的歷史最悠久,是這個夜市區域中最先開發的道路,故在十多年前,逢甲夜市也稱為文華夜市。

  記者來到這里時,並非旅遊時節,但依然感受到了那種人山人海的熱鬧。一眼望去,每一條街都被人填滿了,每一個攤位前,都聚著一大簇挑選、等待的人群,讓人不禁感嘆。導遊告訴記者,臺中市素有“文化城”之稱,城市雖不算大,民間卻臥虎藏龍,經常會出一些在臺灣引領風騷的流行創意。在競爭激烈的逢甲夜市,因為天天有好幾萬人來品嘗小吃,貪便宜愛嘗新的年輕人又特別多,這里便成為創新小吃的發源地。

  很多想創業又缺乏雄厚資金的臺灣青年,往往由仨倆好友湊個幾十萬元新臺幣,跑到門坎較低的逢甲夜市擺小吃攤。他們將自行研發的便宜又好吃的新鮮小吃,或是把自己在國外旅遊時吃過的難忘美食引進之後加上本土口味的改良,在夜市上銷售。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臺灣的逢甲夜市絕對是一個全球化背景下展示流行文化的空間,它就像時尚的風向標,各種好吃好玩吸引人眼球的商品都會出現。據說,特別受女孩子青睞的蜂蜜檸檬蘆薈,當初就是從這里誕生的;臺灣著名的鹽酥雞,也是十幾年前在這里首先開張。如今,你也許吃慣了油炸的鹽酥雞,但是用炸鹽酥雞的方式炸奶酪你聽過沒有?

  正因如此,臺灣也許並沒有什麼特別端得上臺面的大菜,享譽四方的“臺灣美食”大都是些風味小吃,但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卻反映出臺灣人善于在小事上努力鑽研和不斷改進的靈活創意與生活智慧。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