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古跡懷舊情之臺北篇

時間:2011-02-15 09:46   來源:華夏經緯網

  遊古城門 熙攘中咀嚼流光

  新年不妨來趟“古城門”之旅。多年來“孤懸”在車水馬龍道路中間的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是臺北城遺留的建物,其中正式名稱為“承恩門”的北門更是唯一被“原貌”保留下來的城門。

  長方形北門 全臺唯一

 

  在公園路、愛國西路交叉口的南門(麗正門),雖因整修失去原貌,所幸城座、門洞還保持原樣。(圖/臺北市文化局)

  臺北城是在光緒年間建造的,忠孝西路與博愛路口的北門,就是在公元1882年(光緒八年)完工,由于城門剛好面向北方,因此特別取為“承恩門”,意思為“承接皇恩”,另外還辟有東、西、南及小南門等,總共五個城門。

  “承恩門”是北門的正式名稱,也是北市唯一被“原貌”保留下來的城門。(圖/臺北市文化局)

 

  公元1900年,當時的臺灣總督府進行街道改造計劃,要拆除城門,不過拆了西門後,保留重要古跡的聲浪高漲,才讓其余四座城門保留下來。

  被列為一級古跡的北門,是封閉式碉堡,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厚實的木門板,表面還以一片片鐵板覆概,是防止火攻的特別方法,堪稱是“固若金湯”,城樓卻是磚與木的樓閣,屋頂採用歇山單檐,燕尾起翹,曲線流暢,為嚴肅的城門上增添一點柔和色彩。北門不僅是北市唯一保留原貌的城門,也是全臺唯一長方形的城門。

  位在中山南路與信義交叉路口的東門,正式全名為“景福門”,被改建為古代北方宮殿式建築,原貌盡失,不過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其中門洞邊框還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

  另外,在公園路、愛國西路交叉路口的南門(麗正門),同樣也因為被整修為北方宮殿式建築,而失去原貌,所幸石砌的城座、門洞還保持原樣。

  位在延平南路、愛國西路交叉路口的小南門(重熙門),雖然僅剩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造型,但做工精細堅固的石材,仍具一定的歷史價值。

  怎麼去:

  北門→臺北市忠孝西路與博愛路口

  東門→臺北市中山南路、信義交叉口

  南門→臺北市公園路、愛國西路口

  小南門→臺北市延平南路、愛國西路口

 

  順道玩!品味撫臺街洋樓

  撫臺街洋樓見證臺北城百年歷史,歐陸古典風格的建築外貌,雖無華麗外表,但仍值得品味。

  擁有百年歷史的撫臺街洋樓,見證了臺北城的百年歷史,歐陸古典風格的建築外貌,盡管沒有第一眼就令人驚艷的華麗外表,但仍值得細細品味,里頭附設的小型茶藝坊,更可以讓民眾一邊品茗,一邊感受臺北城古早的情境。

  地址:臺北市延平南路26

  電話:02-2314-5190

  開放時間:10:00-17:00(周一關閉)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