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臺北南港茶道行

時間:2008-12-10 08:55   來源:中國臺灣網

  搭乘捷運板南線,至底站“昆陽”站,再轉搭小212公共汽車,公共汽車沿著忠孝東路直直去,在中研院前轉向舊莊街一段、舊莊街二段,經過北二高陸橋,至212公共汽車底站,下車後沿著大坑溪步行,我們在更寮步道的入山口,觀看更寮步道、栳寮步道的路線圖。

  “芒花”閃爍陽光下

圖一:平坦的更寮步道在樹林中展開。(攝影/老霍)

  登上更寮步道登山口,但見滿山的芒花在東北季風中飄動,陣陣的汽車聲,由山谷下傳上來,原來這里是高速公路通往汐止、木柵的隧道口,最先佔據坡地的就是那滿山遍野的芒草。步道經過古厝邊,通過一段產業道路,再進入有圍籬的私人植物園。石階繼續往上伸展,直到較為平坦的碎石路段(圖一),從登山口開端算起,大抵步行20分鐘,就可抵達潘家古厝及九天宮。

  潘厝以“槍孔”聞名

圖二:潘家古厝以門旁有槍孔而聞名。(攝影/老霍)

  潘家古厝位于九天宮的下方,古厝下方是用並行交錯的岩石堆砌,岩石上方是是採用一塊塊的夯土砌成,歷經歲月的侵蝕,部分的夯土塊坍塌,改以紅磚來修補,形成了拼湊的奇怪感覺。潘家古厝以門旁有槍孔聞名(圖二),從室內觀看,槍孔兩側有斜角,射角可以變大,75歲的潘先生向我們解釋說,舊時室內地面較低,便于對外射擊。潘老先生回憶:“古早時期太祖公是從淡水到萬華,再從萬華遷移到南港,為了抵禦強匪,才設有這槍孔。”

  椿萱農場“三代厝”

圖三:林小姐指著牆說三代厝的含義。(攝影/老霍)

  回到更寮步道的在線,繼續往更寮步道主線道走,會遇到打印臺,步道旁另設有單軌車道通往椿萱農場,這是農場用來運送日常用品的交通工具。當我們請教椿萱農場主人高太太(姓林),下方潘家古厝和他們的關係時,她解釋說他們的祖公姓高,後代和潘家有血緣關係,他們是從深坑遷移過來的,那一帶地方有很多姓高的,林小姐指著百年古厝的牆面(圖三)說:“曾祖父蓋的土角厝,父親用石材修補牆面,八七水災後,我們再用紅磚石修補,所以就叫它三代厝。”

  土庫岳遠望畚箕湖

圖四:土庫岳為臺北盆地邊緣的東峰。(攝影/老霍)

  退出椿萱農場後,步道往上擴展,經過山豬窟尖涼亭,與更寮步道支線會合,即可抵達土庫岳。土庫岳高僅389公尺,土庫岳位于深坑、石碇、汐止、南港的界山,又稱為大坪山。相傳清朝時有義勇守衛防禦強匪,建寮于此,故稱“望高寮”,日據時代更派有日警駐守。土庫岳為臺北盆地邊緣的四大主峰之一,四大主峰分別為東方土庫岳,西方大棟山,南方獅仔頭山,北方七星山。往東方的方向望過去,可以望見位于畚箕湖山上,白牆紅瓦的南港茶葉示范場(圖四)。

  魏靜時故居步道口

圖五:魏靜時故居埋沒在荒煙蔓草間。(攝影/老霍)

  從更寮步道支線往山下走,可至舊莊路二段323巷的產業道路,再接走栳寮步道,我們在步道邊的六角涼亭休息,魏靜時的故居就在涼亭的對面,百年古厝終究經不起歲月的摧殘,已經傾倒在荒煙蔓草之間,只剩余岩磚砌的牆壁,供後人憑吊(圖五)。接續步道旁有書寫祖德流芳的“魏家歷代佳城”,伴隨著這歷經百年興衰的茶葉古道。

  栳寮步道及更寮步道合稱為更寮步道,或稱更寮古道。

 

來源:聯合新聞網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