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臺報:陸客減緩是警訊 臺灣需整頓觀光市場

時間:2011-08-19 08: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18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18日發表社論說,陸客來臺減緩實是一大警訊,“政府”主管機關不能再有鴕鳥心態,除了到大陸營銷臺灣之美,更應貫徹相關管理法規,好好整頓市場。“政府”展現魄力已刻不容緩,業界更應落實自律、公平競爭,否則,陸客來臺觀光市場前景堪憂。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政府”開放大陸民眾來臺個人遊快要兩個月,但每天平均僅25人,遠低于設定的一天500人配額,落差之大,各界議論紛紛。由于個人遊開放未久,操作方式與團進團出不盡相同,無論旅客或業者都還不熟悉,需要時間磨合,尚不急于此時評論功過;真正需要擔心的,恐怕是近幾個月大陸團客的持續衰退現象。

  開放大陸民眾團進團出來臺旅遊的政策效益,一直是馬“政府”引以為傲的政績。迄今年7月底,陸客來臺已達251.7萬人次,創造約逾千億元的觀光收益,去年陸客更已超越日本,成為臺灣第一大觀光客源。然而,今年上半年大陸團客來臺人數成長漸緩,尤其今年5月發生阿里山小火車事故後迄今,陸客人數更較去年同期減少16%。下半年進入選舉熱季,陸客來臺可能再減,面對此一趨勢,“政府”相關部門及業者都應嚴肅看待,並速謀對策。

  依“觀光局”的解釋,今年5月以來陸客衰退,主要是去年基數高,加以6月是大陸大考期間,民眾出外觀光減少。此外,塑化劑、阿里山事故和太魯閣風景區落石等旅遊安全問題,以及臺灣故宮、日月潭等知名景點人滿為患等旅遊質量不佳,也讓陸客裹足不前。這些說法有其依據,但最關鍵的恐怕還是旅遊安全和質量問題。

  民眾旅遊,除了吃喝玩樂看,更重要的是“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近兩年多來,陸客來臺觀光先後發生多起安全事故,包括信義計劃區起重機砸壞遊覽車、中橫沿線落石擊中遊客、蘇花公路坍方、阿里山小火車翻覆等,都曾造成人員傷亡。盡管都屬意外,但旅遊安全保障自然受到質疑,口耳相傳,勢必降低陸客來臺觀光意願。

  旅行社削價競爭,造成旅遊質量每況愈下,是更需要立即改善的問題。“政府”為保障旅遊質量,規定團費每人每天不得低于60美元,但在激烈競爭及“大陸有13億人,一人做一次生意就夠本”的錯誤心態下,團費偏低現象愈來愈嚴重。業界之間傳聞,有半數的臺灣旅行社接團價格每人每天在20至30美元間,近來更出現零團費。接待的旅行社不敷成本,就從壓低餐飲、住宿價格下手,另以增加採購行程賺傭金來彌補,或巧立自費行程創造額外收入;還有旅行社減少甚至取消導遊出差費,並要求導遊推銷一定數額以上的商品,促使導遊拚命做購物業績,在臺旅遊焉有質量可言;而惡質抽傭造成的購物糾紛,更令旅遊質量雪上加霜。

  團費偏低可說是旅遊質量難以確保的根源,在業界已是公開的秘密,但“政府”主管機關卻聲稱查無實據,對于購物行程過多與不合理的抽傭等問題也毫無作為,姑息養姦導致問題愈加惡化。陸客來臺減緩實是一大警訊,“政府”主管機關不能再有鴕鳥心態,除了到大陸營銷臺灣之美,更應貫徹相關管理法規,好好整頓市場。

  當然,臺灣旅行社削價競爭的部分原因,在于大陸組團社具有市場壟斷力量。因此,要解決團費偏低問題,兩岸主管部門也須通力合作,相互約束業者。

  除了以公權力加強管理,業界自律亦不可或缺。在“觀光局”要求及勸說下,旅行公會與旅行業品保協會將要求臺灣接待社及購物商店,分別簽署自律公約;“觀光局”也將推出“聯合稽查整頓計劃”,對違反自律公約者祭出重罰。這些新措施顯示“政府”整頓陸客市場拼觀光經濟的決心,但執行成效尚待觀察。“政府”展現魄力已刻不容緩,業界更應落實自律、公平競爭,否則,陸客來臺觀光市場前景堪憂。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