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臺報:個人遊觸動兩岸互相“欣賞”新契機

時間:2011-07-04 16: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6月28日,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正式啟動。逾200位來自北京、上海與廈門的大陸遊客抵達臺灣“自遊”,展開多樣的個性化行程。臺北、臺中等地政府及業者擺出陣仗歡迎。在臺北松山機場,大批媒體聚集採訪首發的個人遊陸客,熱鬧異常。臺北市政府、臺灣觀光業者拉起歡迎的橫幅,致贈各種伴手禮給這些遊客。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中新網7月4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3日發表社論說,陸客在臺灣真實體驗到的是臺式生命力。個人遊打開了兩岸的眼界,慢慢地,某些積存的成見甚或者是偏見,將有機會扭轉、移除、替換。因此,個人遊所蘊涵的能量就不只是商機,更是兩岸更進一步互相了解與欣賞的開始。

  文章摘編如下:

  第一批個人遊陸客日前抵臺。這些來臺的陸客進行了非常不同的各式活動,除了去到著名的旅遊景點和小吃之外,有人直奔醫院做健康檢查;有人到書店看書;有人去“血拼”;有人去看豪宅;還有人去果園大啖現採水果…五花八門的選擇,意味著臺灣的確具有多元魅力,也代表著臺灣已從阿里山、日月潭等典型旅遊景點吸引大陸觀光客的時代,進入到了新的階段;也就是說,兩岸的全面交流開始了。

  為爭取個人遊陸客商機,臺灣各行各業正絞盡腦汁、規劃各式各樣的旅遊主題,許多想象不到的創新方案陸續推出,甚至跟旅遊不見得有關聯的行業,也發揮了高度想象力與巧思,推出套裝行程。這是臺灣觀光服務產業的又一次大躍進。

  臺灣于1971年成立“觀光局”,從此,“觀光”正式成為臺灣發展的重要力量。來臺旅客的第一個百萬人次在1976年出現,2010年,臺灣觀光客突破了500萬人次。幾十年來,臺灣觀光客客源的變化反映出了歷史的變遷:1965年,第一批越南美軍來臺旅遊,截至越戰結束,共計21.1萬人次的越南美軍與眷屬來臺灣度假,這是臺灣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涌進西方觀光客;美軍觀光團曾短暫地改變了臺灣長期以日本人為主的觀光客結構;2010年,在臺灣開放陸客觀光不過兩年的時間後,陸客已成為臺灣第一大觀光客源,這個趨勢預估會繼續下去。

  今年6月底開放個人遊陸客,或許初期開放數量並不多,每天500人上限的額度也還沒有到頂;但是個人遊陸客帶來的不只是數量上的影響。通過個人遊陸客在臺灣各個角落、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停留、觀察、體驗,將促使兩岸人民學習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彼此。

  由于個人遊沒有制式的行程,陸客可以依自己的需要決定在臺灣停留的時間要做什麼、要去什麼地方。當然陸客會選擇臺灣有特色、比大陸方便、優質的地方或者服務進行消費或者參訪。很多臺灣人習以為常、沒有什麼特別感受的活動或者地方,可能會成為陸客想要嘗鮮的選擇。

  當陸客在臺灣各處行動、與人交談時,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正是最真實的臺灣;這里不需要刻意偽裝,陸客可以放心相信,這是真的,這是出于人民的意志;真實就存在著一種力量,而自由意志在呈現社會多元的同時,也將會鍛練出互相尊重的習慣與能力。

  臺灣人當然也會因為愈來愈多個人遊的陸客,有所省思。一方面會重新認識大陸,另一方面則是重新認識自己。有陸客說,想到觀光果園採水果,體會在“在果園里盡量吃水果都不用錢”的自由和快感。原來臺灣不但是水果天堂,而且人跟人之間已建立起一定的互信。還有陸客說,臺灣雖然范圍不大,但是在短短的旅遊行程里,從飛機到火車,從騎自行車到搭船,能夠嘗試到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非常豐富有趣。無論是具體的文創產業,或者是抽象的文化氛圍,廣泛而論,臺灣最有魅力就是生活美學,其中散發出一種走過工業化打拼歲月的自信與放松。

  陸客在臺灣真實體驗到的是臺式生命力。個人遊打開了兩岸的眼界,慢慢地,某些積存的成見甚或者是偏見,將有機會扭轉、移除、替換。因此,個人遊所蘊涵的能量就不只是商機,更是兩岸更進一步互相了解與欣賞的開始。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