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臺媒:借個人遊展特色 臺觀光業從量變到質變

時間:2011-06-30 08: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6月28日,上海來臺個人遊的胡小姐在臺北接受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體驗臺灣特色的服務。臺灣新光、秀傳等醫院積極爭取健檢陸客。當天,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正式啟動。逾200位來自北京、上海與廈門的大陸遊客抵達臺灣“自遊”,展開多樣的個性化行程。臺北、臺中等地政府及業者擺出陣仗歡迎,並安排許多特惠服務。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中新網6月29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29日刊出社論說,形形色色、無拘無束的赴臺個人遊行程,看起來再普通不過,但對于長期受到政治制約的兩岸民眾,這是一個全面交流的開始;在經濟上,它更代表大量觀光客的到來,為臺灣觀光業創造了由量變走向質變的客觀條件,需要官民齊心掌握。

  文章摘編如下:

  大陸民眾來臺個人遊昨天啟動,來自北京、上海、廈門三大試點的首發團抵臺後,282位旅客各自展開不同的旅程,有人直奔臺北做健檢,有人回臺南探訪故居,有人去高雄看賽鴿,還有人被接到臺中買房,更有人準備體驗臺灣特有的夜店、夜市、夜生活。形形色色、無拘無束的行程,看起來再普通不過,但對于長期受到政治制約的兩岸民眾,這是一個全面交流的開始;在經濟上,它更代表大量觀光客的到來,為臺灣觀光業創造了由量變走向質變的客觀條件,需要官民齊心掌握。

  自2008年7月臺當局開放陸客來臺觀光,來臺旅客人數急速增加,次年即突破400萬人次,去年衝至550萬人次,今年將挑戰650萬人次。盡管陸客源源不斷,但團進團出的限制,讓政策效益未雨露均沾,因而觀光業一直推動兩岸官方參考香港個人遊的經驗,開放陸客來臺個人遊,如今終得實現。

  依香港經驗,大陸官方在2003年7月開放陸民赴港個人遊,以2004年完整年度數據比較,當年赴港旅遊總數為2180萬人次,其中約57%、1250萬人次是陸客,這些陸客中又有34%、425萬人次是個人遊;去年時,赴港旅遊人數成長到3600萬人次,陸客比重增至63%、2270萬人次,個人遊比重則急升到62.5%、1420萬人次。六年來,赴港旅遊總數增加65%,其中陸客成長81%,個人遊更激增2.3倍;這說明了兩個現象,一是陸客個人遊的巨大成長潛力,一是個人遊對香港旅遊業的重要性,一旦抽離個人遊陸客,香港旅遊業成長動能盡失。

  香港是大陸少數幾個開放個人遊的地區,從全球觀點看,經濟發展程度與臺灣相當,是臺灣近鄰,又都具備中文環境,其推展經驗自有可取之處;但是,放到兩岸三地來看,兩者個人遊就有很大差異,不能完全移植。其差異至少有三:一是試點范圍,陸方對臺開放的試點目前只有三個,香港卻已達49個,臺灣還有每日人數上限,因而個人遊陸客的成長動能須視兩岸未來協商順暢度而定,這也是臺港政治關係上的差異;二是地理位置,香港緊鄰廣東,深圳民眾還享有一年多簽,往來比臺灣本島方便,甚多個人遊是當日往返,純為購物,與臺灣的中長天期、旅遊內涵自有不同;第三是經濟發展形式,香港是個自由港,是精品購物天堂,臺灣則是生產重鎮,仍有關稅屏障,也難發展如香港一樣的個人遊模式。

  在這些差異下,臺灣要將陸客個人遊的政策效益做到最大,不只要想如何做到“陸無我有”及“陸有我好”,還要思考什麼是“港無我有”及“港有我好”的臺灣特色,並且能專屬于臺灣。以國際精品業者循香港經驗搶進臺灣設點為例,他們貢獻了店面租金、就業機會及稅收等,但陸客豪氣買下的精品非在臺制造,大部分效益還是國際精品業者接收,臺灣有獲益卻有限;相對的,像臺當局積極推動的健檢、醫療旅遊等,因為主要價值鏈─專業服務都在臺灣,則能把陸客消費的主要效益留在臺灣。

  類如這些可與觀光旅遊結合的專業服務或生產活動,可能存在各個行業,例如展現臺灣多元特色的除了書店,還有各種展覽、表演及節慶,像新北市每月主題方式吸引個人遊陸客;再如銀行業,除了提供刷卡、匯兌服務,也可思考提供適用于兩岸的理財咨詢等金融服務;還有臺灣特有的精致農業、為不同年齡層打造的短天期學習課程、營隊活動等,都具開發潛力。

  陸客個人遊啟動了,打開了很多的機會之窗,但我們能不能掌握住,就要看各行各業的創造力;除了吃喝玩樂,臺灣可以給得更多、更好。

編輯:王小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