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臺北縣原住民族行政局、文化局邀請大陸在臺駐點媒體記者,赴大臺北地區唯一的原住民鄉鎮烏來採風。圖為烏來活力村劇場表演的反映泰雅族生產情景的舞蹈“搗小米”場景。活力村老板張銘義表示,相信活力村將成為大陸遊客了解臺灣少數民族文藝的好去處。 中新社發 陳立宇 攝
8月31日,臺北縣原住民族行政局、文化局邀請大陸在臺駐點的媒體記者赴大臺北地區唯一的原住民鄉鎮烏來採風,圖為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館員沈中天正向記者介紹館中展出的歷史上臺灣各地泰雅族紋面的圖片。紋面為泰雅民族的傳統習俗,紋面者地位崇高。 中新社發 陳立宇 攝
臺灣有十四個少數民族,臺北縣烏來鄉是泰雅族部落居住地之一,這里山美水美,風景秀麗,近年來,吸引著越來越多島內外遊客的關注。
八月的最後一天,正是鳳凰花開季節,應臺北縣原民局和文化局之邀,我們體驗了一回泰雅族人美麗而又神秘的幸福生活。
在烏來大壩尖山里,有一塊非常特別的巨石。某天,巨石轟然巨響,竟從石中誕生出一對男女。這是泰雅族人世代公認的關于他們起源的一個傳說。
事實上,如同臺灣其他的少數民族,由于使用文字較晚,關于自己的起源,大多只能借用傳說。可查的文字是:清朝初年,泰雅族人從桃園復興鄉北遷,來到臺北大壩尖山里臺北的“母親河”:內洞溪與南勢溪交匯處,見此處山清水秀,溫泉密布、又有瀑布,非常適合居住,就安扎下來,並把此處叫做“烏來”(泰雅語“沸騰的水”的意思)。
穿過烏來信賢內洞森林園區,感覺烏來活力村,漫步烏來老街,參訪泰雅民族博物館,結識各色各樣的泰雅族人,我們逐步體驗著泰雅族人原生態的生活。
泰雅族人居住的房屋最多的是竹房子,這種竹房竹片之間如瓦房錯落有致,冬不怕風,雨不漏水。泰雅族人尊奉祖先,竹房里床上睡人,床下葬先人,叫“室內葬”,令人稱奇。
泰雅族人令人稱奇的還有他們的生產勞動。泰雅族人男狩獵保家,女耕田織布。打獵前,要先放飛繡眼畫眉,根據這畫眉的叫聲與飛行方向,決定是否出發。
婦女耕田也奇特。半夜三更,在家附近開一小塊“祭田”,播幾粒種子,埋入祭肉,並灑酒少許,回屋再睡,要直到夢見豐收,才定開播。
但泰雅族女人的手卻是靈巧的,她們織的布堪稱一絕。在泰雅民族博物館,祖籍福州、有四分之一泰雅族人血統的沈中天先生介紹,泰雅族女人每織一匹布動輒幾個月半年,每匹布都是不可復制、獨一無二的。泰雅族織布近年還曾參加過國際大展。現今博物館內的織布價值都在幾十萬(新臺幣)以上。
欣賞美輪美奐的泰雅族織布,品嘗山蘇、過貓、水蓮等山中獨有的野菜,喝著泰雅族人自釀的小米酒,腦子里浮現的是泰雅族人寧靜自足的田園生活。
泰雅族人的傳統生活直到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的到來才被打破。拉丁文名字叫Ciwas Rabu,中文叫林惠芬的泰雅族小姐告訴記者,是她外祖父首先把《聖經》翻譯傳進泰雅族的。由于西方傳教士的影響,泰雅族人有的信了基督教或天主教,而信基督是不拜祖先的。但林小姐說,這與泰雅族敬奉祖先不矛盾,他們把對祖先的緬懷藏在心里。
外面的文明涌進烏來,漸成旅遊熱點的泰雅族人多了收入也多了喧嘩。林惠芬小姐說,泰雅族人應該讓下一代多受些教育,有著勇敢和智慧,泰雅族人完全可以在文明社會里找回那份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