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秦意蘊
韶華流轉,多少紅塵深景,都在先秦河流中。
召南摽有梅——愛在最好的時光
作家沈從文說,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地方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愛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羨煞多少翹首以待的癡男怨女。只因,越長大越明了,年少浪漫的情懷,多半未能如願吧。
臺灣散文大家席慕容也在名篇《蓮的心事》中慨嘆:無緣的你啊,不是來得太早,就是太遲。若在最好的時光,于喧囂而寂寞的塵世,得遇那對的良人,漫漫人生路,攜手兩相伴,該是何其幸運。然而,古代有《摽有梅》的慨嘆,今天有剩男剩女的無盡煩憂。那眼見梅子簌簌落地,期待愛侶望眼欲穿,獨唱情歌的率性女子,大家都還記得吧?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
借著這首好詩,讓我們穿越時光,想想一下《詩經》那個先秦年代的光景。那吟唱《摽有梅》的女子,似乎清晰可見。她衣著素凈,臉龐清秀,陽光下一抹婀娜的身影。眼見一樹梅子由青變黃,稚嫩的嘴角也日漸豐盈。她把用柳樹藤條編成的筐籃放下,拾起一顆落地的梅子,放在鼻端細嗅清香。她時而抬眼,看看樹上的梅子,時而坐在樹下,雙手托腮冥想。
“摽”念“bi芋o”,落的意思。梅子落地紛紛,樹上還有七成,追求我的小夥兒,莫辜負這良辰美景。梅子紛紛落地,枝頭僅剩三成,我心儀的男子呀,到如今切莫再等。樹上的梅子啊,幾無所剩,喜歡我的小夥子呀,你只要開了口我就答應。
待嫁少女的口吻,傾吐當齡女子求偶的急切心情,青春流逝啊,夫婿難覓啊,裹挾了幾多回環的女兒心事,一句勝過一句,一重急過一重。重章疊唱,是詩經中最常見的藝術手法,除了在吟唱方面的韻律節奏考慮,其用意更在于強化抒情的效果。枝頭梅子由七成,到頃筐塈之。頃筐,古代一種前低後高的筐,塈,念“j岥”,“拾取,撿取”的意思。這位女子也由“迨其吉兮”,到“迨其謂之”,“莫辜負這良辰美景”,“你只要開了口我就答應”。她內心由從容靜等,到迫不及待,其率真坦然個性盡露,翹首以待的鮮活女子,便立于我們眼前。
怎奈,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梅子青了又黃,黃了又將落光,她日夜期盼的男子,仍然沒有出現。自古有雲: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便縱有千萬種風情,這位女子的心聲,更說與誰人聽呢?
這位女子內心的歌唱,忽然讓人想起歌手老狼的低頭淺唱:“想把我唱給你聽,趁現在年少如花……最最親愛的人啊,路途遙遠我們在一起吧……”
世稱《摽有梅》為春思求愛詩之鼻祖,自此以來,大致形成了這樣一種抒情模式:即以花木的榮衰比喻青春易逝,由感嘆人生苦短轉而追求情愛和人生的及時。例如:北朝民歌《折楊柳枝歌》寫“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中唐無名氏的《金縷曲》有“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枝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編的一手好戲的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借杜麗娘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林黛玉嘆道“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等等,均為這一抒情模式在不同時期的延展。然而,《詩經》作為抒寫的首例,比較之後仍覺最為率真清新。
對于異性和情感的需求,本是人類最自然的天性之一。而對每個當齡適婚的青年男女來說,婚戀既是其最為隱私個人的一隅,又不僅僅是個人所能操控的事情。《周禮媒氏》曾載,召南之地,仲春之時,每逢梅子成熟時節,當地媒官便讓未婚的大齡(男過30,女過20)男女自由婚配,無故不參與者甚至還要受處罰。《國語越語》中記載,越王勾踐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個人問題的國家幹涉,這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是欲達到一種“外無曠男、內無怨女”的良好社會狀態不失為一種繁衍生息、維護社會安定的好方法。
由此可見“剩男剩女”,並非當下的時髦和專利,自古已有之。從《詩經摽有梅》開始,就發出引導大齡青年“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至情至性之言辭。只是《摽有梅》中的女子,只有心動沒有行動,她掌控不了整個局勢的主動權,孤單落寂的她,尚未得到任何男子的回應。這女子看似坦率,實則被動,一味苦等。也許礙于種種原因,她無法主動出擊,去追求一個自己喜歡的男子。但她再這樣下去,怕得參加國家舉辦的相親大會了吧。
年少時候聽老人講,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紙,不懂。隨著漸漸長大,確實看到不少事情印證了老人講的話。如此天時地利人和,但往往是男人能得到自己喜歡的女人,而女人得不到自己喜歡的男人,因為男人不怕翻山越嶺,女人卻怕傷了自己指頭。由于女人的被動和矜持,她喜歡的男人轉瞬便被別的女子追到手了。《時尚COSMO》雜志採訪明星范冰冰,問她會不會主動追求喜歡的男士,她笑答我為什麼要主動追啊,我不,等他追我。這是典型的例子。女子在情愛方面,似乎天生被動,不論她多麼自信和優秀,多認為應該由男子主動來追,而面對自己心儀的男子,也只能再次獨唱一遍“摽有梅”。
其實,無論男女,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不應在茫然的等待中度過。今天的我們,再不用像古人那般豪爽地呼喊:老女不嫁,塌地呼天。《摽有梅》早已告訴我們,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道理也多少給人一點緊迫感。不論男女,要該開花時開花,該結果時結果,這才是完滿的人生吧。若一不小心成了剩男剩女,就要放下架子主動出擊,無論鳳求凰還是凰求鳳,最終的歸宿是一樣。看看近來頗為流行的各種相親娛樂節目吧,當下普遍存在的“剩人”現象就可見一斑。既然,你未嫁來我未娶,趁著大家都“正當最好”,那還苦等什麼?剩女們積極點,找個好人就嫁了吧;剩男們加把勁,主動說出我們約會吧。
不想一個人老去,就不要再遲疑。幸福,我們只要抓住它,就永遠不晚。在這一生中,若能遇見那個“正當最好”的人,並與之相愛,便是我們最好的時光。
要不然,韶光無情,如成熟的梅子嘩啦啦紛紛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