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北宋最大文字獄

時間:2013-01-29 09:5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北宋最大文字獄

  蔡確在兩位最高領導人面前的失勢,讓急于逢迎司馬光的人大喜過望。事情變得再簡單不過了,對于蔡確這種身處風口浪尖而不自知的人,慣于“抓辮子、打棍子、戴帽子”的臺諫官員若想從他身上找毛病,自然是手到擒來。

  蔡確在眾人群起而攻之的情勢下黯然離開京城。眾諫官更是奮起痛打落水狗,這種表現忠心的機會並非是天天有的。

  蔡確一貶再貶最終安置于新州(今廣東地區)。蔡確此人並非一無是處,他的可愛之處就是雖身處于貶途,卻仍優遊山水。蔡確在遊山玩水之余還不忘填詞作詩,也正是這個文人的雅好最終葬送了他的一生。

  史載,蔡確罷相出知陳州。次年再貶安州,他居然在安州遊覽當地風景名勝車蓋亭的時候,寫下了十首《夏日遊車蓋亭》的絕句。

  一個身在貶途的臣子不是謹小慎微保持低調和深刻反省自己,反而寄情山水恣意玩樂,最終的結果肯定不會太妙。可誰也沒想到的是,蔡確此舉卻導致了北宋最大的文字獄,其影響之惡劣遠勝于蘇東坡學士遭遇的“烏臺詩案”。

  蔡確久負文名,最初就有“儒苑昔推唐吏部,將壇今拜漢將軍”的詩句傳世。他最終貶死新州也是因為詩句,“其始終盛衰,皆以詩句”。寫詩固然是雅事,但是展示于何人也須小心為妙!

  蔡確是從來不缺少“知音”的,一個名叫吳處厚的官員得到蔡相爺的詩句後如獲至寶,這家夥不單是細細品讀,更居心叵測親手寫下了遠過絕句篇幅的注釋!

  當宣仁太皇太後看到這些經過再加工的詞句之後,大為震怒。十首詩詞當中,吳某人竟能在其中找出五首有問題。五首詩詞中的四首並沒有什麼嚴重的後果,可是最為要命的是其中一首卻被吳某人居心險惡的解釋為:蔡確詩句中隱喻宣仁太皇太後為武則天。

  須知有宋一代對于唐人絕對是可以用“口誅筆伐”來形容的,對于武後的亂政和唐太宗的弒兄殺弟更是深惡痛絕。宣仁老太太在內心中是最害怕有臣子非議自己的。偏偏越是怕什麼越是來什麼,吳處厚這一招果然點在了蔡確的命門要穴之上。

  看到老佛爺盛怒,臺諫眾臣子當然不會放過這種飛板磚的良機,于是蔡確在發表了新作之後又一次遠遊。宋時沒有了唐的寬廣疆域,他自然也寫不出“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好句,他這次是被發往新州。那時候的廣東新州是不毛之地,瘴癘遍布,蟲蛇橫行。

  這次蔡確沒有了寫詩的情致,因為新州對于他來說,就是人生的最終歸宿。蘇東坡曾有詩句道:“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貶往這里,其實已經等于判了死刑,緩期執行而已。

  呂大防、范純仁等雖然對蔡確心下鄙之,但同朝為臣日久,物傷其類的心油然而生,以蔡確母親年老體弱為由上表為蔡確求情改遷他所。老太太余怒未消,一口回絕道:“山可移,此州不可移!”

  范純仁又請少年天子向太皇太後求情,少年再一次地選擇了沉默。蔡確這次左遷,只是帶著一位愛妾名喚“琵琶姐”,還有一個極通人性的鸚鵡。哪知那愛妾紅顏薄命,不久就不服水土一命嗚呼。

  蔡確傷心之余,再賦詩雲:“鸚鵡聲猶在,琵琶事已非。傷心漢江水,同去不同歸。”不久也抑鬱成疾,鬱鬱而終,這首小詩就此成為他人生中的絕筆。

  “車蓋亭詩案”是北宋一朝朋黨之爭中以文字打擊政敵力度最大、牽涉面最廣的一起文字獄。舊黨中的一些大臣利用了高老太太對蔡確等人的不滿,極盡穿鑿附會、捕風捉影之手段,對變法派的人基本做到了斬草除根,除惡務盡。

  章惇、蔡卞、黃履、張商英、李清臣、李德芻、吳安詩、蒲宗孟一行,“被組團”踏上了嶺南之旅。盡管眾人心中一百個不願意,可仍得去參加這次公費遠足!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