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崩
孟皇後不為丈夫所喜,偏偏宣仁太皇太後又死了,趙煦親政之後大權在手,賞罰由心。失了靠山的皇後漸漸受到了冷落。朝中眾文武大臣也在為他們當初冷落和輕忽天子買單,大家自顧不暇,對此事更是愛莫能助了。她只好暗中垂淚,為當年的行為後悔不已。
這時候宮中一個姓劉的妃子因為受到寵愛,慢慢地竟生起了上位奪宮的心思。劉妃初時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宮女。在機遇來敲門的時候,她沒有像孟後那樣不把皇帝當回事。她長相甜美,且多才多藝,最重要的是把皇帝侍候得十分舒暢,一個是盡心的奉迎,一個是淡然面對。強烈的反差之下,誰都會喜歡前者。趙官家也是凡人,他當然會專寵劉妃而冷落孟後了。
哲宗每看到孟後那張臉,總是會想起她與自己爭道和大婚擇日的往事。而且孟後是宣仁太皇太後所立,哲宗心里的陰霾揮之不去。盡管不想再見到她,但因為孟後母儀天下,為天下臣民盡知,而且並無失德之事,一時沒有辦法往七出上靠,因此只是盡量躲避,眼不見心不煩。
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孟後也明白,她盡量低調,維係著自己可憐的尊嚴。紹聖三年,孟皇後親率後宮眾妃嬪朝拜景靈宮(此為祭祀歷代帝後神主之位的所在,按四時祭祀)。禮畢,孟後就座。諸妃嬪都規規矩矩地立于皇後身後,只有劉妃站在簾下,背對著皇後等人。
孟皇後的侍女迎兒心中不平,看到劉妃不敬主子,她一時忍不住,就出聲呵責劉妃。
劉妃不把孟後放在眼中,對于迎兒這個下人的呵斥更是充耳不聞。皇後與眾妃嬪心中雖說不滿,但是知道劉妃是官家的寵愛之人,也只能裝聾作啞。
轉眼到了冬至之日,這天孟後又親率後宮諸人去拜見向太後。按照宮中禮制,皇後所坐的椅子是朱漆金飾有別于其他人等。隨從猜測劉妃心思,為討好她,也為她搬來一把這樣的椅子。
有人看到了心懷不滿,就故意喊道:“皇太後駕到!”孟皇後率眾人起身相迎,劉妃不知是計也起身迎接。誰知道等了一會兒也不見向太後出來,眾人只得落座,哪料得只聽到撲通一聲,劉妃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原來有人趁她起身的時候把椅子偷偷拿走了。
對于恃寵而驕的劉妃來說,這可是大大地出醜。她惱羞成怒,顧不得失禮,扭身怒氣衝衝地找到哲宗皇帝,添油加醋告了孟後一黑狀。看到自己心愛的女人哭得梨花帶雨,哲宗柔聲安慰之余,心中對孟後的不滿又增了數分。
劉妃的隨身太監郝隨勸主子不必傷心,只要多吃點安胎和受孕的藥物,為皇帝誕下一個龍兒,皇後的椅子遲早有一天會擺在劉妃的面前。
這奴才只是一心想著哄主子開心,他的工作就算盡職了。卻不知道官家與他的母親何嘗不是坐了多年的冷板凳才會有今天。皇帝大婚數年,後宮這時候雖然妃嬪無數,但子嗣艱難。
趙官家雖是做了父親,卻只有孟後為他生了個丫頭福慶公主。哲宗皇帝這些年來雖然辛苦耕種,無奈是廣種薄收,千頃地只有此一根苗。
還好他並未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政務閒淺之余喜歡到孟後這里,卻不是為了看自己的正妻,而是為了逗弄小女以解政事煩擾、舒緩鬱悶心情。
作為天下之母的孟後,首先的美德就是無妒,劉妃可以公開地恃寵而驕,挑戰她的權威與她爭風吃醋,她卻只能隱忍不發,身份和地位不允許她那樣做。
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每到哲宗來看孩子的時候,倒也夫婦相敬如賓,一派祥和。可惜這樣的好日子也並不長久,忽一日年幼的福慶公主生起病來,吃了藥不見有所好轉。
若能從太醫院找一個好的禦醫慢慢用醫藥調理,相信小丫頭會好起來的。偏偏這個時候孟皇後的姐姐知道了此事,她並不是尋思如何用藥等事,卻偏偏去請了幾道符籙和治病用的符水給小公主喝。
孟皇後一見大驚,在宮中對這種事特別的忌諱。孟皇後急忙把這些東西收了起來,正好哲宗知道孩子病了,關切地前來探病。孟皇後不敢隱瞞,把這事和丈夫說了後,並當著哲宗的面把那些符籙燒為灰燼。
哲宗對于大姨子的行為並未深究,只是笑著表示理解。此事雖然過去了,可是沒過幾天,宮中就有了厭魅之事的傳言。原來這件事被劉妃貼身太監郝隨偵知了,于是經過別有用心的一番演繹,立即在宮中謠言四起。
不久,孟後的養母燕氏、尼姑法端和供奉官王堅為皇後祈禱神祠。這幾位是嫌亂子還不夠多,尼姑不好生地誦她的佛,跑到宮中趟渾水也是想要自度度人。劉妃和郝隨聽說後,立即在哲宗面前詆毀孟後。哲宗本來不是個耳根子軟的男人,但是他在眾人一番攛掇之下,心中對孟後的積怨重新噴發。他命人從重從快從嚴地審查,重刑之下,必有冤假錯案。何況受刑的全是些柔弱的宮女和小宦官,于是冤案辦成了鐵案。
紹聖三年九月,燕氏、尼姑法端與王堅幾人被處以極刑。哲宗廢掉孟皇後,令她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凈妙仙師、法名衝真。
而看到孟後被廢,朝中一些大臣上表章反對和提出異議。哲宗更是以為這是宣仁老太太陰魂不散,跳將出來挑戰自己的權威。直到那些上疏的臣子貶的貶、謫的謫,哲宗的一腔怒火才漸漸平息下去。
在孟皇後被廢的次年,劉妃進位為賢妃。看到距皇後的寶座更近了,劉妃鼓足幹勁,為了實現理想盡心竭力努力奮鬥。
天道酬勤,付出總有回報。元符二年八月,劉妃撞到了大運,她中了特等獎,生了兒子,哲宗從此後繼有人。
作為報答,哲宗也出手豪奢。等到劉妃出了月子,便榮升為“皇後”。令人深感人生無常的是——這個被取名為“趙茂”的孩子不到三個月就龍遊大海了。他的到來為母親帶來了盼望已久的尊崇地位,同時也為自己的父親送來了勾魂索。在他早夭後的三個月之後,趙煦也一病不起,駕鶴西遊。
在哲宗短暫的一生中,後宮女子為他生有四女一子,可惜多數早夭。
哲宗親政的數年乏善可陳,並未有所建樹,與西夏作戰也只能用慘勝形容,可是他卻是承上啟下之人,靖康之難的最終發生,責任不能完全推在他的繼任者身上,他也有份。
第二章新君登基一語成讖
哲宗的突然駕崩,使朝野上下吃驚之余又手足無措。哲宗死時年方二十五,卻並未曾留有子嗣。宋帝國政權頓時出現真空狀態。國不可一日無君,誰承繼大統的重要問題擺在了眾人面前。關鍵時刻,神宗的向皇後挺身而出。
本來向皇後無意留心政事,但是在非常時期,這個女人不得不走到前臺,下旨傳喚諸王與眾大臣入宮。神宗共有十四個兒子,如今健在的五子依次是申王趙佖、端王趙佶、莘王趙俁、簡王趙似、睦王趙偲。
幾名宰輔重臣見向太後一反淡泊政事的常態傳喚他們入宮,沒有來得及相商就進宮見駕。向太後開門見山地徵詢章惇等:“先帝無子,應當立何人為帝?”
幾個大臣面面相覷,一時都不敢貿然開口。要知廢立之事非比尋常,站對了隊就會有擁立之功,從此盡享尊榮。如果胡亂說話非但身敗名裂,更可能會禍及子孫。幾人都是久經政治風波的衝浪高手,哪會在這個事態極不明朗的時候亂說話呢!
殿上頓時出現冷場,見所有人沉默無語,一人越眾而出。眾人看時,正是章惇。這位名列《宋史》的大姦臣,放在今天絕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大好男兒。
章惇當年在考功名之時,其名次在他侄兒章衡之下。他深以為恥,竟重新去考了一次。考功名之競爭的激烈程度遠超今日考公務員。試問有哪一人敢于在考取公務員暗呼僥幸之余,膽敢再去做一番嘗試呢?從此事就可以知道章惇年輕時就是有一種不服輸的好勝心理。
這種脾性說得好聽點就是執著,說得難聽點就是一根筋。觀章惇一生,這種一根筋的精神貫穿始終,且老而彌堅。
神宗時因為與西夏用兵失利,宋神宗心中的憤怒無處發泄。此番領軍之人便有宣仁太皇太後的叔叔高遵裕。神宗最後遷怒于一名漕官,下令立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