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的不幸經歷
很快蔡京又時來運轉了,這一次還是因為政局中人事的變動。宣仁老太太死,皇帝親政,受壓迫打壓了數年之久的變法派成功復辟,重登政治權力中心。
按道理支持司馬光的官員應該是走霉運才是,可是那幫元祐諫官彈劾蔡京的無意之舉反而幫了他的大忙。重撐朝政大權的李清臣與鄧溫伯認為:凡是對手的對手,就是我的朋友。
于是李清臣等人把蔡京召回東京城,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了吏部尚書。李清臣之流的政治水平由此可見一斑,故此他們的政治秀方走了幾場,就在噓聲一片中黯然離開了,接著是章惇的夢幻登場。
這個歷史非常時期的宰輔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擔任的。經過近十年的反思與探討,章惇也察覺到了新法中的種種不足之處。按既定方針辦與反對都是兩面不討好的事,如何立定于鋼絲上,掌握好平衡,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章惇是手段老到的政客了,苦思之下也想到一妙策:把困難丟給了一幫官員。他牽頭成立了一個“置司講議”的機構,專門就如何施政做些調研。只是他低估了朝中眾臣子的政治水平,他們對于章相的此番舞劍之意早心知肚明。眾人每天按時上班按時下班,偶爾還會假模假樣的加班到深夜,只是沒有一人拿出意見與建議來。
既在其位、不謀其政,你能奈我何?章相爺本事再大,總不能把所有官員全部免職吧?看到章惇已經鬱悶到了極點,蔡京又是在該出手的時候出手了!蔡京只一句“取熙寧成法施行之爾,何以講為?”讓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
章惇對蔡京是否暗豎大指不得而知,從此對他刮目相看那是應有之意!政策的對與錯,是與非,你完全可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撇清自己。好了功勞是我的,錯了那是祖宗的成法。神宗所立與我章某人何幹?
章惇一時的失察只是偶然犯錯,蔡京旁觀者清的態度並不能說明他的政治智商已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這個時候的蔡京還比較幼稚,曾布輕輕松松就抓到了他的命門。
蔡卞此時也爬到了副相的位置,曾布對哲宗道“兄弟二人同在政府,與祖制不合”。什麼是祖制,在某些人眼中,它就像一塊擦腳布,需要的時候拿來用,不用的時候就丟到角落。
有人在前面趟雷,落井下石的人就順勢而上。諫官陳瓘早就看蔡京不順眼了,這時候也上表指出他交通內侍。在翰林學士的位置上還沒有坐熱的蔡京又被請出京,出知江寧府。雖說陳瓘作為諫官只是盡職,卻也無意中在曾布的一推之力上加了把手。
蔡京氣得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可是只能打落門牙和血吞,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蔡京的仇沒等足十年,所以他也不必是大丈夫!
機會從來不會青睞沒有準備的人,蔡京一直在尋找機會,說來也巧,機會在他最需要的時候說來就來了,這個他生命的貴人卻是個太監!只是此太監非同尋常,卻是個長胡子的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