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懼

時間:2012-07-26 08:4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同樣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會有太大的“收獲”,而社交恐懼症患者則帶回了無限的來自陌生人的“批評”、“憤怒”等等,盡管大多是他們自認為的。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過害羞的經歷,還記得最近一次在什麼時候嗎?

  先來看一場棒球比賽中發生的事吧。

  場邊指導席上的安西教練神情緊張,臉上的每一塊肌肉都緊緊地繃著,雙眼密切注視著 Sax——這個棒球全明星比賽中的守壘員接下來的動作:Sax輕松地守住了一個地滾球,然後起身打算拋一個高球給離他 12米遠的一壘上的隊友A。但是球在拋出去後,從距 A頭頂很高偏的位置呼嘯而過。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錯誤,即使在二流棒球隊的全明星賽中也是罕見的。但是此刻安西教練並不意外,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因為 Sax犯此類的錯誤已不是兩三次了:完了,又給老子搞砸了!

  鏡頭從賽場中切出,轉向一出演唱會現場。

  為了這場演唱會已經準備了許久的著名歌手卡莉?西蒙是今天的主角。

  幕布拉開,一場音樂盛宴就要開始,開始,開始,開……咦,沒人?

  場下觀眾開始起哄。

  此時,躲在舞臺後面的卡莉正在工作人員狐疑和不解的目光中痛苦地嚎啕大哭。

  為什麼呢?卡莉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做到的,但打從著手準備演唱會那一天起,她的心中就隱隱擔心著一件事,並且在此刻已經變成了噩夢般的事實:她恐懼表演到無法登臺!

  看到這兩位在眾人面前的表現,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害羞不值一提了?

  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不能投出好球,經驗豐富的表演者害怕登上舞臺,這似乎與我們通常認為的“害羞”概念不相符。那又是為什麼呢?

  再接著往下看。

  有的女士死都不願意自己出去逛街,因為總覺得這樣自己好像暴露在所有人的目光下,渾身不自在,焦慮不安。

  有的男性在公共衛生間小便時一定要等到旁邊沒人,或者到一個單獨的小隔間,否則便尿不出來,他們有著“害羞的膀胱”。

  以上所有這些的共同之處是:這些人必須在別人的注視下完成一些事情,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要接受別人的“評價”(男士們,你們壓力真大!)。

  這些人在私底下做這些事沒有任何困難,只有在別人注意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才會發生障礙。

  這就是傳說中的社交恐懼症! 

  最常見的恐懼對象是在公共場所講話,包括與他人進行簡單的對話,還有害怕約會,害怕擁擠的公共休息室,甚至害怕在他人面前寫字等等。

  普通群體中有高達13.3%的人在一生中會有某種程度的社交恐懼症,使得社交恐懼症成為一種最常見的心理障礙。它們通常更眷顧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單身的和經濟收入低的人們。男女患該病的比例基本持平——1.4:1。

  害羞和社交恐懼症的區別到此一目了然:你哪有人家那麼羞澀啊!

  給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大國之魂》,其中講到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時,在交戰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鬼子自動投降,或者大勢已去還茍且偷生的。他們統統會選擇為天皇“玉碎”,就連隨軍慰安的女人也不例外。

  大家琢磨琢磨他們這種想法到底是怎麼回事。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來看看日本社交恐懼症的情況就知道了。

  在日本,患社交恐懼症的人害怕直視別人的眼睛,而且擔心他們的某些個人特徵比如臉紅、口吃、體味被別人指責,因此,患病者的焦慮更多地集中在可能會冒犯別人或使別人不安,而不是自己感到尷尬或者難堪!

  下面開始講案例:

  某個村里,有個男孩叫小強,在他 15歲的時候,第一次顯示出了社交恐懼症的徵兆:他拒絕與任何同伴接觸。

  小強後來大概花了 7年時間才勉強修完大學課程,主要原因是他拒絕考試,尤其是口語考試。大學畢業並獲得工程學學位,做了 6個月的工程師辭職之後,他開始完全拒絕家庭之外的所有社會交往,因為無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與權威人士接觸,病症都會立刻在他身上顯現:臉紅,顫抖,冒汗,口幹,心悸……

  如今已經 28歲的小強算是徹底“落家生根”了。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得出,社交恐懼症並不像大家認為的只是人際關係問題那麼簡單。

  社交恐懼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它將會成為一種慢性的、終生的疾病,幾乎沒有改善或者恢復的可能。

  患有社交恐懼的個體比不患該病的個體更容易患有單向情感障礙(就是抑鬱或者躁狂),此外,社交恐懼症患者也容易有自殺的念頭。

  個中厲害,真是誰患誰知道!

  追尋社交恐懼症的根源,那真是好多好多。

  首先,還得從漫長的人類演變源頭說起……

  話說,在遠古時期人們靠打獵為生,在與野生動物和某些危險環境打交道的過程中,慢慢地對它們產生了恐懼。與此同時,也相應地產生了對于憤怒、批評和拒絕別人的人的恐懼。 

  而人類的憤怒通常就體現在表情上。

  在生活中,人們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表情,來自迎面走來的路人的,與你交談的熟人的等等。正常人一般會容易記住讚許的表情,而社交恐懼症患者則容易記住批評的。

  所以同樣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會有太大的“收獲”,而社交恐懼症患者則帶回了無限的來自陌生人的“批評”、“憤怒”等等,盡管大多是他們自認為的。

  為什麼人類這種害怕憤怒表情的傾向被從遠古遺傳下來呢?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大自然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體現:

  你想啊,看到對方不論是獸也好人也好妖也好,當他們兇相畢露時,能夠害怕憤怒表情的人早就溜之大吉了,或者幹脆就地裝死,唯獨你對這些個不感冒,還傻傻豎在原地深情對望,不叉你叉誰呢?

  因此,會躲避“憤怒表情”的人更可能生存下來,從而將這種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樣在人類所有種族中,就有了傾向于躲避那些侵略性強的和享有社會特權的群體的這種特性。

  只是,過度躲避和敏感的下場就是可能罹患上惱人的社交恐懼症!

  在我還住校那會兒,若是哪天在寢室中磨磨嘰嘰蹉跎了一日無所事事的話,便會心生悲涼,滿腹怨氣,抓住身旁的人吼它一嗓子:“我習得性無助了啊!”好為自己的虛度光陰找個開脫的理由。

  到底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這次得再請出那條大狗,把它關進籠子里,然後旁邊有人按響蜂鳴器,接著用電擊痛苦地刺激它,頓時它就作困獸狀,上躥下跳,屁滾尿流。

  多次刺激後,打開籠子,再按響蜂鳴器,此時,還未等電擊,大狗便開始在籠子里滿地打滾,顫抖求饒,把本可以趁機逃跑的事忘得一幹二凈!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我本來可以好好學習好好珍惜時間,卻任它們流走了,讓空虛魚肉我,這就是我的“習得性無助”。

  回到社交恐懼症,一個人偶然一次或者幾次體會到社交的創傷,但自己事後被當時產生的痛苦所困,多次強化暗示後,便有可能對以後類似的痛苦產生“習得性無助”。

  聽說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小女孩,在課堂上偶爾一次發言不順利,可能是結巴或者停頓,遭到了身邊同學們的熱烈嘲笑,這個痛苦一下子就被釘入心中,以後每每發言都和這次一樣糟糕,而且愈演愈烈。

  後來的情況是:在課堂上不能回答任何問題,因為無法出聲;出門後不能去商店買東西,因為無法與營業員交流。但是私底下與家人朋友之間卻不存在這樣的障礙。

  這便是因“習得性無助”而導致的社交恐懼症。

  最後一個要說原因:

  目前雖然還沒有對社交恐懼症患者進行遺傳學的研究,看看到底和基因有沒有關係,但是研究者們已經確定了一些父母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導致社交恐懼症的發生:

  K 過于保護孩子,對孩子缺乏信任,缺乏情感支持。

  L 過度關注孩子服飾是否整潔和言談舉止是否得體。

  K        鼓勵孩子進行社會交往,從而妨礙了他們學習社交技巧來控制自己對社會的恐懼。

  關于治療,可採用認知行為的集體治療:就是讓一群難兄難弟們聚在一起,相互復述或者模擬能夠引起恐懼的社交場合。例如,當一個人對在公眾面前演講極度恐懼時,大家就集體扮演他的聽眾,來一場模擬秀。

  除此之外,還鼓勵大家輪流吐露自己內心的痛苦,獲得其他人共同的安慰,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也收獲了來自社會的支持。

  我就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企業家趴在一位十幾歲懵懂少年的肩頭放聲痛哭……

  苦難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在它面前,人們再也沒有任何年齡、性別、層次、貴賤限制,世界頓時大不同了!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