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v
隱私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人們使用Facebook來分享信息並保持連接。通過Facebook可以找到好友,所以將信息廣泛傳播對此有益……我們鼓勵人們將最隱私的信息封存起來。但多數基本信息,我們還是建議用戶開放。
背景:
正如前文提到的,在2003年,扎克伯格曾建立過一個名為Facemash的網站。這個應用允許哈佛的學生們對同學的相貌進行投票和評價。顯然,這需要大量哈佛學生的照片,而當時學校的網站上並沒有統一的花名冊。
這怎麼辦?沒有照片,一切都無法進行。但很快他就下定決心,開始了自己的行動。那些技術上的障礙,對他來說已經不算什麼難題。闖入哈佛計算機係統,對他來說也只是個小把戲。只用了幾分鐘的時間,他就把大量的圖片從學校服務器上下載到自己的手提電腦里。
有那麼一瞬間,扎克伯格意識到,自己正在跨越一條看不見的紅線:他沒有得到這些照片的合法權利,學校把照片放在那里只是讓人們觀看的,但從未允許別人私自下載。
可是扎克伯格很快就為自己找到了理由:如果信息是可以獲取的,我為什麼就沒有權利獲得它?既然他們設置了一些牆,可為什麼又被輕易地突破呢?況且,這樣做也是在提示那些係統的設計者,係統是有缺陷的。事後,我會告訴他們如何完善網站。如此說來,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夜深了,扎克伯格卻沉浸在黑客行動的刺激與興奮之中。在8小時之中,他嘗試破解了一個又一個宿舍的密碼,相繼獲取了12棟宿舍樓中的9棟樓內的學生照片。
網上的美女照片雖然好看,但卻遙不可及。而Facemash上的照片卻都是身邊的真人,這讓學生們倍感新鮮。一時間,同學們爭相評論。
10多個小時之後,扎克伯格的手提電腦因為用戶過多而死機。哈佛大學關閉了他的網站,並給予他嚴厲的處分。
不過,扎克伯格卻在此基礎之上,創建了Facebook。
創業之後的扎克伯格似乎依然“惡習不改”。事實上,有關隱私方面的爭議幾乎伴隨著Facebook成長的全過程。
紐約的一位用戶就曾經起訴Facebook,稱其在未經家長允許的情況下,將孩子對某產品的愛好提供給第三方。還有用戶反映,自己在旅行時家中被盜,正是因為小偷從Facebook上得知其全家出國旅行。當然,這只是Facebook眾多侵犯隱私事件中的一小部分。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500萬美國家庭由于使用Facebook而遭遇了各種信息安全威脅,其中包括網絡欺詐、身份資料泄露等。
更具爭議的是,Facebook涉嫌利用用戶隱私挖掘商業價值,其中典型的事件莫過于“燈塔”插件風波。
2007年,Facebook發布了燈塔廣告項目。按照“燈塔”的工作模式,Facebook用戶在參與了燈塔廣告項目的合作網站上所進行的任何操作數據都會顯示在Facebook網站上。並且,係統自動將這些購物、買賣、評論等信息分享給其好友,從而達到宣傳產品的效果。
此舉引起了許多用戶的投訴,因為Facebook未經許可就把他們在第三方網站的行為拿到Facebook上供好友分享。在他們看來,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了侵犯。
在抗議的壓力下,扎克伯格不得不關閉了“燈塔”,並向公眾道歉。
事實上,通過用戶的詳細資料,可以讓商家更為精準地投放廣告。這一點,扎克伯格再清楚不過了。因此,他採取的策略是逐漸地挑戰人們的底線。一旦人們群體抗議,他會選擇妥協。而另一方面,他又通過一些隱私設置,讓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控制信息。
點評:
信息就意味著被分享,圖片就意味著被瀏覽。這就是扎克伯格的信條。盡管這種做法一再引起人們的爭議,但Facebook的成長並未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響。事實上,正是頂著如此眾多的冷嘲熱諷,Facebook才一步步強大起來。
這一方面得益于這個時代人們對信息掘取的狂熱,另一方面則歸功于扎克伯格高超的“走鋼絲”技巧。
正如外界所說的那樣:“Facebook是現在先幹——如果需要,以後再道歉。”對于隱私的商業化運用,一直使Facebook遊走在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可以說,Facebook始終處于危機公關之中,而扎克伯格非常擅長重新修訂自己的錯誤。一旦出現問題,他就會很快調整思路,清楚自己如何改進才能讓人們的指責平息下來,並使其繼續使用Facebook的服務,從而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