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v
如果你要建立一個有影響力且受眾巨大的網站,你就得變得成熟起來。我覺得我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成長了許多,學到了許多。
背景:
由于Facemash引起的風波,扎克伯格開始麻煩不斷,他的名字一次次出現在哈佛校報《深紅》上。不管人們如何評價他,卻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正在被更多的人知道。
不過,在所有關注他的人群當中,有幾個高年級的同學正從完全不同的角度默默地審視著這個年輕人。他們是迪夫亞?納倫德拉和溫克萊沃斯兄弟。和扎克伯格一樣,他們同樣懷揣自己的夢想,正在籌建一個交友約會網站,而扎克伯格在編程上出色的技術,令他們驚訝不已。
很快,他們就找到了扎克伯格,希望他能夠在技術上提供一些相應的幫助。扎克伯格欣然應允。于是,他們開門見山地向扎克伯格介紹了這個網站。這個名為“哈佛聯誼會”的網站分為兩大塊:一塊是約會,一塊是聯誼。學生可以發布自己的照片,可以把自己的個人信息放在上面。在他們看來,當前的學生們互相認識的途徑缺乏效率,要找到一個情投意合的人頗費周折。而這個網站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方面的困難。
結果,這個網站最終沒有建立起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合作並沒有持續下來。幾個月之後,扎克伯格創建了自己的Facebook。
由于有了上次Facemash的經驗,扎克伯格這次做得更加專業了。在此基礎上,他借鑒“哈佛聯誼會”的做法,並對其進行了發展和深化,使之成為一個真正的社交網站。
這個出色的社交網站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學生們的持續關注。僅僅幾天時間,就有數百個用戶注冊。正如後來我們所看到的,Facebook迅速走出校園,在更大的范圍之內風生水起。然而就在這時,一件令扎克伯格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2004年的一天,溫克萊沃斯兄弟向哈佛大學的薩默斯校長投訴扎克伯格創建的Facebook是源于他們的創意,“他偷走了我們的時機,偷走了我們的創意,偷走了我們的執行方案。”他們希望校長主持公道,至少應幫助他們從中分得應有的那一部分報酬。對此,薩默斯斷然拒絕。
隨著Facebook在網上迅速發展壯大,溫克萊沃斯兄弟將扎克伯格告上了法庭,要求接管Facebook網站,並獲得與網站等值的賠償。對此無理要求,扎克伯格奮起反擊,宣稱:“他們的創意和Facebook有著本質不同,他們是約會網站,而我們是一個社會化的網絡係統。”
Facebook法律部的人員翻閱了扎克伯格在校期間與溫克萊沃斯兄弟的郵件往來和聊天記錄,其中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扎克伯格有“剽竊”之虞。但為了息事寧人,他們最終還是提出了一個和解方案。其中,扎克伯格表示願意向對方提供高達6500萬美元的補償。2008年2月,雙方達成和解。
但這場風波並沒有因為一紙判書而宣告終結,雙方在此問題上的爭執不斷見諸媒體。僅僅在2011年,溫克萊沃斯兄弟就發起了三場訴訟的攻勢。然而,相對于溫克萊沃斯兄弟的肆意糾纏,Facebook的表現似乎更讓扎克伯格欣慰。在這場外人看來扎克伯格很被動、很吃虧的事件面前,扎克伯格收獲的是公眾一次次廣泛的關注:同情、質疑、支持,甚至謾罵。
伴隨著這些聲音,Facebook猶如火箭般在社交網絡領域迅速崛起。有誰知道,這不會是扎克伯格的又一個天大的創意呢?有誰知道,在他貌似委曲的背後,不暗藏著某種借力打力,深層博弈的精妙。也許在某個不為人知的時刻,他會躲在暗處偷偷地笑:自己扔給溫克萊沃斯兄弟的那麼一點點小錢,卻賺得了全球人的眼球,實在是太值得了!
點評
成功人士身邊總是圍繞著諸多異樣的目光,更何況扎克伯格二十幾歲就擁有億萬資產。他的成功道路實在是太神奇了。這也難怪人們會質疑,甚至有人會借機“打秋風”,甚至挖空心思訛詐幾筆。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除非有確鑿的證據,否則,我們絲毫不能懷疑扎克伯格的成功。事實上,Facebook正是扎克伯格在長期潛心思索的結果。也許,“哈佛聯誼會”的想法正是扎克伯格的創意呢?
更何況,扎克伯格走得更遠。在許多方面,Facebook做得更精準、更出色。這也正是扎克伯格與溫克萊沃斯兄弟成就高下之別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