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v
我希望賈斯丁能夠更多地與媒體打交道,這樣我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事情。這一點都不好玩。
背景:
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主頁上寫道,他是喜劇演員安迪?薩姆伯格的粉絲。此外,他還喜歡Green Day、Jay-Z、Taylor Swift和Shakira等人的音樂。
在興趣愛好一欄,他是這樣寫的:“極端保守主義”、“革命”、“消除欲望”。他喜歡科幻小說作家斯科特?凱德的作品《安德的遊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書目。
在主頁的個人介紹中,扎克伯格簡單寫道:“我正在嘗試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開放。”他的確是這樣做的,而且做得非常成功。目前,Facebook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站,至少每10個人中就有1個擁有Facebook的賬號。
作為一個財富新貴,他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之一。著名雜志《名利場》甚至將其稱為“我們新的凱撒大帝”。
然而,這位矢志于讓世界更加開放的人,其本人卻是一個十分內向的人。他不喜歡接受媒體採訪,也很少與媒體接觸。隨著其聲名鵲起,外界的邀請越來越多,但他依然不喜歡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
有一次,扎克伯格在硅谷計算機歷史博物館參加一個活動。在其直播後臺,有位嘉賓在上臺演講前幾分鐘,轉身問扎克伯格:“你不喜歡參加這樣的活動,是嗎?”
“是的。”扎克伯格的回答很幹脆,然後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小口水,眼睛望著前方。
如此漫不經心的表現,令當時的氣氛一度非常尷尬。但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扎克伯格有著白皙的皮膚、一雙藍色的眼睛和一頭短短的棕色卷發。他的身高約1.6米,但看起來顯得更高一些,因為他總把背挺得直直的。
近幾年,隨著公眾對Facebook的興趣日益濃厚,扎克伯格不得不學習在聚光燈下從容自如。有時他看起來更像一個努力適應CEO職位的大男孩,在公開場合講話時過于依賴行話和談話要點,而且時常表現得有些焦慮。
當他第一次出現在《Today》節目上時,之前耗費了很長時間做準備,以至于他不得不推掉當天的會議,走到紐約大街上釋放壓力。事後回憶此事,扎克伯格說:“我希望賈斯丁能夠更多地與媒體打交道,這樣我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事情。這一點都不好玩。”
在不少外人眼里,扎克伯格有點難以接近,甚至不可理喻。
比如,當他對別人的談話不感興趣,就會漫不經心地看著別處,然後說:“是的,是的。”有時候,別人問他問題,他要等很久才回答,好像故意要跳過問題。為此,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有關人們對他的抱怨。其中最典型的一句就是:“他是一臺機器。”
除了在禮節上的差強人意,許多時候扎克伯格還表現得反復無常,令人難以琢磨。人們會發現,他在與網友交談時一會兒沉悶異常,半天都不會說出一個字,一會兒輕率傲慢,倣佛整個世界都逃不出他的思維。而當面對面的時候,他又變得如此文雅,在臺上的某些時候甚至顯得令人舒服。
與此同時,他又是如此的精力充沛、富有思想。在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的活動上,他的這一面展露無遺。為了向人們展示如何在Facebook上設置隱私權限,他直接引用個人事例來表示:“比如,我不會在Facebook上公開手機號碼,只給朋友們看。”而面對“你在朋友面前是否也是同樣的一個人”等如此刁難的問題時,他的回答令人們啼笑皆非:“當然,同樣是一個令人難以對付的人。”
2010年,一部以扎克伯格經歷為腳本的電影《社交網絡》席卷好萊塢。作為這部電影的編劇,索金在接受採訪時稱Facebook的創業史為“有關友誼、忠誠、背叛、嫉妒的一個經典故事”。在他看來,扎克伯格是個“聰明的家夥,但在社交方面很遲鈍,對社交生活也很不屑”。
有趣的是,索金的《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是扎克伯格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對于其中劇情,扎克伯格表示:“那就像,好比在創建發展Facebook的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真實的起起落落。”
當被問到對這部影射他的電影的看法時,扎克伯格很酷地答道:“只有我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點評:
在內心里,扎克伯格是如此豐富:他的戰略總是如此前衛,他的策略如此靈活,他的言行和設計總是很酷。然而,在社交方面他卻是如此內向,甚至連基本的禮節都毫不在意。
然而,這才是真實的扎克伯格:一個外表內向和內心狂妄的奇怪結合體。他向我們昭示了一個簡單的真理:一個人無論外表如何,只有內心所向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關注于內心,為扎克伯格提供了思維所必需的時間,並使其有精力為接下來的嚴峻考驗做足準備。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是由外向內架構的,而另一些人則正好相反。顯然,扎克伯格屬于後者。相比于現實生活的繁瑣喧鬧,扎克伯格更關注于內心的世界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