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當前健康養生類的圖書和講座中不乏精品,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
題,這些問題主要可以歸納為兩大類:
一類主要為專業知識性太強,不夠“科普”
這類書籍及講座並不是因為他們寫得不對或說得不對,往往因為寫得或說
得太深、太專業了,不僅是語言不夠通俗,而且書中內容也涉及太多的原理和機
制。有些作者因擔心同行笑話其水平不夠,往往引經據典,使用最規范的專業術
語,談及正反各種觀點,聽起來像學術報告或上醫學專業課,老百姓聽不懂或不
感興趣。因此這類書籍或講座影響並不大,在日常生活中的實效性也微乎其微。
其實,在了解健康科普知識時,公眾並不需要知道太多的內在機制、基本原
理或是爭鳴意見,他們最想了解的是:自己目前是什麼狀態?可能得什麼病
或有什麼風險?怎麼治療或者怎麼預防?
相反,另一類主要是專業知識性不強,不夠專業
一是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這類健康科普的特點是語言通俗易懂而且有煽動性
和感染力,在宣傳某種方法有療效時,常常舉出若幹貌似可信的病例,書中的內容
時常成為人們對照自己的模板,似乎自己就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又或者推廣者在
經濟利益驅動下,為了推銷某種藥物或保健品,就把它吹得神乎其神,例如:為了
賣補鐵劑,書中便列出種種“證據”說明:咱們中國人,由于飲食結構、生活習慣
等不合理導致大多數人都缺鐵;為了賣補鋅劑,就說不管男女老少都缺鋅;還有,
就是某“秘方”、“神藥”包治百病……這類宣傳數不勝數,而這些推廣者缺乏作
為一個專家或媒體人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二是缺乏統一性。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不同作者針對同一個問題,觀
點時常相互矛盾,甚至針鋒相對,這讓本就一頭霧水的人們更加無所適從。如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