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第一:三代偉人的英雄氣概
實現偉大復興,重新贏回世界第一,是中國的百年夢想。這個夢想,集中表現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三個偉人的奮鬥理想。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設計者,三個偉人共同的戰略特徵在于:他們在中國的國家大目標上,都是“世界第一”主義者。
中國走向“世界第一”的含義是什麼?首先,就是中國的經濟總量要世界第一。在此基礎上,實現中國綜合國力的世界第一。中國在21世紀講大國崛起,往哪里崛起?就是朝著世界第一的方向和目標崛起。
一、孫中山:中國要“在地球上佔第一強國”
孫中山在“中國在地球上為一最貧弱之國”的時代,要求“諸君立志”,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富強之國”,並且號召四萬萬人都要有這項志願。偉大先驅的這種精神,使今天的中國人仍然感到震撼。
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富強之國”
中國不僅要和英國、美國並駕齊驅,還要駕于它們之上,這是孫中山的偉大志向。孫中山在1894年于《上李鴻章書》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綱領: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認為此四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四者既得,中國“必能駕歐洲而上之”。孫中山後來還多次講到,實行三民主義,要建設一個駕于歐美之上的“世界第一富強之國”。
把中國建設成為“六至”、“四最”國家,是孫中山一生的奮鬥目標。世界第一的中國,在孫中山的心目中是一個“四最”、“六至”國家。所謂“四最”國家,就是世界最強之國、富甲天下之國、政治最良之國、民眾最快樂之國。所謂“六至”國家,就是:至大、至優、至進步、至莊嚴、至富強、至安樂。
使“地球上人類最光榮之偉績,由中國人建樹之”,這是孫中山強烈的使命感。孫中山還提出:主張和平,主張大同,使地球上人類最大之幸福,由中國人保障之;最光榮之偉績,由中國人建樹之,不止維持一族一國之利益,並維持全世界全人類之利益焉。
孫中山自從1895年首次發起廣州起義失利亡命海外後,便環繞地球、周遊列國,一面考察各國政治得失和國勢強弱的道理,一面做革命運動。到武昌起義以前,他已七次周遊世界,大約每兩年環繞地球一周。孫中山在世時間為58年零8個月,其中有大約10年零1個月是旅居在歐美地區,他先後八次進入歐美。孫中山關于中國“必能為世界第一富強之國”的大目標,是建立在其豐富的世界閱歷的基礎之上的。
中華民族“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
孫中山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四最”民族。他在《三民主義》中說:“中華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世界最文明之民族,也是世界最大同化力之民族。……推究我們的民族,自開始至今,至少必有五六千年。和世界的民族比較,我們還是最多最大的。代代相傳,到了今天,還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
孫中山還曾從中國學生在美國的學習成績優秀于美國學生的智力優勢說起,號召中國年輕一代要有學習美國的虛心和趕超美國的決心、雄心與信心。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在廣州嶺南學生歡迎會的演說中說到:“中國人固有的聰明才智,在全美國之內,無論哪個學校內的哪一班學生,每學期成績平均的分數,中國的學生都是比美國的學生還要更好些,這是美國人共同承認的。”孫中山用歷史證明,中國是富強的時候多,貧弱的時候少;用民族的性格證明,中國人實在是比外國人優。
孫中山認為,作為世界最優秀民族一分子的中國人,一定要有駕于西洋人和東洋人之上的大志氣。他說:“因為我們的土地廣,人民多,中國人天生的聰明才力,比較西洋人、東洋人都要好得多。我們國家改造好了,中國強盛,還要駕乎他們之上。中國人所享的幸福,也當然在西洋人和東洋人之上。大家為國奮鬥,造成世界上第一個好國家,才是大志氣。希望大家從今天起,要立這種大志氣。”
“採用開放主義”
中國走向“世界第一”的過程,是一個面向世界、學習世界的開放過程。必須走“開放興國”、“開放趕超”之路。1912年10月23日,孫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歡迎會的演說中說:“要想實業發達,非用‘門戶開放主義’不可。”孫中山在北京與袁大總統及各部總長協定的政策,就是開放政策。什麼是開放政策?就是讓外國人到中國辦理工商等事。而且開放主義,中國古時就已實行。唐朝最盛時期,外國人遣派數萬留學生到中國求學,如意大利、土耳其、波斯、日本等國。那時外國人到中國來,中國人不反對,是因為中國文明最盛時代,上下皆明白開放主義有利無弊。
孫中山還指出,日本國土地不過中國兩省大,人民也不過中國兩省多,40年以前,也是一個最小、最窮、最弱的國家,自明治維新以後,40年間,儼然稱為列強。全球上能稱為列強者,不過六七國,而日本儼然是六七國中的一國。日本採用的就是開放主義。中華民國土地比日本大二十倍,人民比日本也多二十倍,要照日本辦法,也採用開放主義,不到三五年後,比日本要富強十倍。孫中山說:“凡是中國應興事業,我們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我們無人才,即用外國人才;我們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結果豈不比東西各國更加倍文明?”
“世界第一”不能復制,須“有創制之精神”
孫中山從“中華民國”的含義,強調了創新的意義。1916年7月15日,孫中山在解釋了為什麼不說中華共和國,而必須說中華民國。關于民字的意義,是孫中山研究十余年才得出的結果。孫中山認為,歐美之共和國,創建遠在吾國之前,二十世紀之國民,當含有創制之精神,不當自謂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紀成法而引為自足。如是數年,必有一莊嚴燦爛之中華民國發現于東大陸,駕諸世界共和國之上。
孫中山還從中華民國“五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與西方國家“三權鼎立”的區別,說明中國政治體制的特色和優勢。1916年8月18日,孫中山在演說中說:“現今世界各文明國,大都三權鼎立。其實三權鼎立,雖有利益,亦有許多弊害,故鄙人于十年前即主張五權分立。何謂五權分立?蓋除立法、司法、行政外,加入彈劾、考試兩種。這兩種制度,在我國並非新法,古時已有此制,良法美意,實足為近世各國模范。”
從孫中山特色的三民主義,到此後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創新興國,特色興國。從創新和特色的角度來說,“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當年的大英帝國是獨特的,世界上只有一個英國;後來的美國是獨特的,世界上只有一個美國;中國是獨特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近代世界出現的世界第一國家,都是各具特色的國家,都是具有創造性的國家。它們既不是前一個世界第一的復制品,也不可能被後一個國家所復制,雖然它們都曾經學習過前人,雖然它們的經驗也可以啟發後人,但是世界第一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創造大國,是特色大國,是不能被復制的。
“非兵力強盛不能立國”
1912年9月20日,孫中山在山西軍界歡迎會的演說中提出:因二十世紀立國于地球上者,群雄爭逐,未能至于大同時代,非兵力強盛不能立國。
1924年6月23日,孫中山在一次談話中說:二千年前,中國甚強,不獨雄踞東方,且威震歐洲。然中國既強,即以和平主義教訓世界,彼教各國彌戰,營和平生活,但當中國宣傳此種教訓,他國正在準備巨大陸軍海軍,遂成今日之結果。彼等見中國地大物博,為商業上之大好市場,而武備缺乏、文弱不振,遂劃分其土地,各佔一勢力范圍。孫中山從“群雄爭逐”的國際關係和中國歷史的教訓,揭示了兵力強盛與立國安邦的關係。
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強之國”,孫中山制定了氣勢恢弘的軍事綱領,在今天看來,我們仍能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孫中山在綱領中提出:“訓練國防基本軍事人才三千萬計劃,訓練國防物質工程技術人才一千萬計劃。”1912年10月26日,孫中山在南昌軍政學聯合歡迎會的演說中說:今而後深望諸君發憤為雄,研究軍學,使四萬萬同胞均有尚武之精神。當時的中國有4億人口,孫中山的計劃是訓練4000萬國防基本軍事人才和國防物質工程技術人才,佔總人口的1/10,這是政治家的軍事氣魄。
學習美國,超越美國
孫中山認為,學習美國,首先要學習美國的立國精神;趕超美國,必須要立國家和民族的大志向。
孫中山讚揚“美國為先進文明國”、“美國為世界第一共和國”,有許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他在倡導學習美國的同時,堅信中國能夠超越美國,即使是在1923年12月底出現了美國六艘炮艦駛抵廣州白鵝灘進行示威的事件,孫中山仍然勉勵廣州大學生要以美國的建國經驗作為中國革命奮鬥的模范,要確立超越美國的大志氣。1923年12月21日,他在廣州嶺南學生歡迎會的演說中說:“諸君現在學美國的學問,考美國歷史,美國之所以興,是由于革命而來。美國當脫離英國的時候,人民只有四百萬,土地只有十三省,完全為荒野之地。就人數說,不過中國現在的百分之一。中國現在有四萬萬人,土地有二十二行省,物產非常豐富。如果能步美國革命的後塵,美國用那樣小的根本,尚能成今日的大功業。中國人多物富,將來的結果,當然比美國更好。”
孫中山認為,中國超越美國,具有多方面有利條件。在《建國方略》中他說道:“中國之土地在美國之上。而物產之豐、寶藏之富,實居世界之第一。至于人民之數則有四萬萬,亦為世界之第一。而人民之聰明才智自古無匹,承五千年之文化,為世界所未有,千百年前已曾為世界之雄矣。”
1919年10月10日,他在《中國實業如何能發展》中說:“我中國地大物博與美同,而吾國農產之富,礦質之豐,比之美國有過之無不及。勞力之人工,我即四倍于美國。我國所欠缺者,資本也、才能也。倘我能得此兩要素,則我之實業發達,不特可與美國並駕,且當四倍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