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四、世界預測中國

時間:2013-05-13 10:1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四、世界預測中國

  中國的發展,影響世界的未來。一些世界大國的政治家、專家甚至民眾,都熱衷于預測中國的未來,而且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識。

  日本人:“日本比中國小”

  “如何與中國這個巨無霸鄰居相處?”這是近幾年日本各界廣泛討論和爭論的問題。日本應該樹立一個什麼樣的“中國觀”?被稱為“日本戰略之父”的學者大前研一,其觀點具有代表性。

  2009年,大前研一在他的演講和文章中多次講過:“25年後,中國經濟規模將是日本的10倍”,日本要重新適應“日本國力只有中國10%的狀況”,日本要有準確衡量鄰國中國的“規模感”。從過去2000年的歷史看,日本國力的規模一直是中國的10%,從明治維新以後才發生變化,現在只不過是回歸到以前的比例關係。日本必須接受“日本比中國小”這個現實,要做“小而強”的國家。龐大的中國市場是日本的巨大商機。日本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擁抱中國。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設,日本的高速公路全長大約9000公里,而中國一年就要建設8000公里。大前研一最近10幾年頻繁來往于日本和中國之間,現在每年定期到中國8次。他說,現在研究世界不能不研究中國。他認為,美國在這場金融危機之後,已經淪落為毫無領袖風度和資格的國家。在《美國,再見?》一書中,他為美國開出三個藥方:一是向全世界道歉,承認過去8年犯下的攻擊阿富汗、佔領伊拉克、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幾個大錯誤;二是成為世界一分子,協商辦事情,不要搞霸權;三是告別戰爭。

  日本的自知之明,日本對世界格局變革的適應能力,表現在已經“脫亞入歐”100多年的日本國,現在又高調要“親美入亞”、“脫歐入亞”。新一代日本政治家認為,世界正在朝著美國和中國兩極化的方向發展,日本要成為太平洋上的一座橋梁,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發揮橋梁作用。日本要改變“對美追隨”的外交。2009年上半年,日本對華貿易比重為20.4%,對美國貿易比重為13.7%,而在1990年日本對美國貿易比重為27.4%,對華只有3.5%。這也是戰後日本對華貿易比重首次超過兩成,對亞洲的貿易比重已經超過5成,日本已經形成了對于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貿易的依賴。

  美國人:“北京方案”將取代“華盛頓共識”

  美國人對于中國走向“世界第一”,高度敏感,在20年前就有預見。1987年美國人保羅肯尼迪對世界政治格局有三大預言:一是在最近的將來,沒有任何國家可加入由美國、蘇聯、中國、日本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組成的“五頭政治”中去(基辛格則認為,很可能再加上印度,構成“六頭政治”),這些國家將是最後的大國。二是世界生產力量的平衡在某些方面已經從蘇聯和美國及從歐洲經濟共同體,向有利于日本和中國的方向傾斜。雖然中國還落後于日本,但是它發展得最快。三是中國經歷了長期的艱苦奮戰,它的現任領導人看來正在實現一個宏偉的、思想連貫的和富于遠見的戰略,這方面將勝過莫斯科、華盛頓和東京,更不必說西歐了。

  布熱津斯基在10幾年前預言說:“二十多年後,中國將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其實力大致與美國和歐洲持平。”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為白宮做出的“2020年計劃”中稱:“中國的崛起會像19世紀德國的到來、20世紀美國的顯現一樣不可避免。” 

  高盛預計,到2027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到2050年,將是美國的兩倍。

  美國《世界政策雜志》季刊2008年秋季號文章“中國的崛起”中講到:“到2033年,在世界經濟秩序中,中國可能會毫無疑問地居于首位,美國則位居其次。”“我們希望,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能夠開始思考這種具有分水嶺意義的轉折意味著什麼,並且思考應對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增長與發展問題的出現,我們將聽到更多的‘北京方案’,而不是‘華盛頓共識’。”

  英國人:“世界的重心東移” 

  《當中國君臨天下:中國的崛起與西方世界的終結》一書轟動西方。作者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說:“對美國而言,逐漸成為並非獨一無二的大國,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美國必須學會正視、適應自己的相對衰落。……美國最壞的選擇是試圖抵制、遏制中國,那將使世界重新陷于冷戰泥潭,新冷戰只能加速美國地位的下滑。對整個西方世界而言,中國的崛起將加深西方世界的普遍失落情緒。西方正進入漫長痛苦的自我調適階段……我願意為中國崛起成為世界領導力量鼓掌。中國崛起,改變的不只是世界經濟格局,還有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國崛起預示著一個新時代來臨。……到21世紀後半期,中國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國際體係將發生重大改變。北京將成為世界之都。上海也將取代紐約成為國際金融經濟中心。”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斷言:“中國的轉變使世界的重心東移,21世紀將完全不同于前兩個世紀,權力不再掌握在歐美手中。” 

  英國人著名經濟學家麥迪森教授在《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一書中分析認為,中國可能在2015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2008年5月,英國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發表報告指出,世界權力中心東移。到2020年,美國、歐洲、中國的經濟規模將不相上下,各自的GDP將佔全球總量的20%。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在名為“2008年世界展望”的報告中指出,2008年是全球政治、經濟“脫美入中”的第一年,即從“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轉變為“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元年。

  全球經濟學家:“超越沒有懸念,只是時間問題”

  從2009年6月份開始,《環球時報》用兩個月時間展開問卷調查,採訪了全球85名經濟學家,其中有80名經濟學家參與了問卷調查。調查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一是世界經濟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還需要幾年?二是哪個經濟體或國家將率先從危機中復蘇?三是中國經濟總量趕上美國需要多少年? 

  調查顯示,認為世界經濟恢復到金融危機前水平還需要3—5年的佔大多數,達到51人;認為需要1—2年的有19人,認為至少還需要5年的有9人。

  認為中國將率先從金融危機中恢復的學者有66人;認為美國將率先恢復的有10人;認為是其他新興經濟體或國家的分別為3人和1人。

  最後一個問題,認為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需要10年的有18人,佔23%;認為需要20年的有37人,佔46%;認為需要30年的有14人,佔17%;認為需要更長時間和沒有可能超越的分別為6人和2人。參加問卷調查的美國學者有17名,是單個國家中數量最多的。美國經濟學家對于中國經濟總量趕超美國反應最為激烈,多數美國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還需要30年以上時間。

  調查結果說明了三個傾向性東西:一是中國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成為專家們的共識,80名專家中有78名認同;二是認為中國在20年左右超越美國的有37人,成為主流看法;三是認為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將會重新塑造世界格局。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