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五、頭號強國,中國人準備好了沒有?

時間:2013-05-13 10:1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五、頭號強國,中國人準備好了沒有?

  中國崛起速度太快,崛起規模太大,崛起環境太復雜,崛起模式太獨特,崛起的影響太深刻,不僅外部世界感到突然和錯愕,就是中國人自己也沒有準備好。做好衝刺“世界第一”的準備,在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時,顯得更為迫切。

  五個標志,“中國第一”的世界意義:“認識”準備

  “世界第一”的價值是什麼?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意義是什麼?當代中國人值不值得為這個“世界第一”去奮鬥?人們對于這些問題的認識並不一致。而在這個問題上形成共識,是需要首先做好的“認識準備”。有人認為,中國目前這麼多的現實問題沒有解決,怎麼去爭世界第一。有人認為,去爭世界第一是好大喜功,離老百姓太遠。有人認為,把那些倒數世界第一的中國問題好好解決,是更實際的。聽起來都很有道理,而統一認識的關鍵在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恰恰能夠在更高的起點和層次上,為解決諸多具體的中國問題創造更好的戰略環境和條件。

  中國第一,作為中國和美國戰略競爭的結局,將具有五個標志性的意義。

  1.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最大的發達國家之間長期競爭的結果,說明發展中國家可以成為發達國家甚至超過發達國家。

  2.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結果,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一次在生產力總量上超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第一次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優勢的基礎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由于創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跡,也將成為世界第一模式而大放異彩。在近代世界,創造和佔有財富最多的國家,一直是西方國家。二戰後蘇聯的崛起,呈現出趕超美國的強勁勢頭。但是即使是處在巔峰時期的蘇聯,也僅佔有美國生產總值60%的經濟力量。在美國稱霸之前的100年中,歐洲列強曾經輪流坐莊。在西方國家領先世界財富總量兩個世紀後,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在經濟規模上,西方正在逐漸被發展中國家趕超。到2030年左右,中國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2050年,世界三大經濟體的排序將是中國、美國、印度。西方老牌大國將甘拜下風。

  3.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賦予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文明的比較”以新的意義,說明不僅西方文明能夠給世界帶來福音,東方文化也能夠引領世界,而且東方文化具有更大的魅力、更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世界近代歷史上,主要是英語民族領跑世界,而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將開啟漢語民族領跑世界的新階段。

  4.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將打破西方的“人種歧視”。1924年在,孫中山《三民主義》中說到:“用亞洲人和歐洲人比,從前以為世界上有聰明才智的只有白人,無論什麼事都被白人壟斷。”“到了近來忽然興起一個日本,由此便可知,白人所能做的事,日本人也可以做。世界上的人種雖然有顏色不同,但是講到聰明才智,便不能說有什麼分別。”日本雖然是發達國家,但從來沒有成為“世界第一”國家。迄今為止,近代的“世界第一”國家,都是由白種人建立的。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說明黃種人也是世界的優秀種族,並不是白種人獨優。白種人能做的事,黃種人也能做,而且會做得更好。

  5.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將改變西方長期形成的地緣優越感。近代“世界第一”國家,都產生在歐美地區。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亞洲理所應當出一個“世界第一”國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是亞洲的光榮。

  可見,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是在進行一個偉大的事業。它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具有政治意義、文化意義,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政治資源、道義資源。其世界意義也必將轉化為每個中國人的切身利益。可以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第一,匹夫有利”。

  大國崛起,必有“大志”:“志向”準備

  中國人衝刺世界第一的另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準備,是“志向”準備。

  大國崛起,必有“大志”,這是一個重要的特點和規律。有“大志”,才能成為“大國”。凡是“大國崛起”的國家,都是具有“世界第一”理想和志向的國家,都是競爭過世界第一的國家。衝刺世界第一,這是世界大國的共同特徵、共同性格。正是“要把自己的國家造就成為世界第一”的志向、追求、激情、信仰和信心,才成為一個民族興旺、一個國家崛起的動力源泉。缺乏追求世界第一的雄心壯志的民族與國家,很難成為世界的優秀民族和優秀國家。世界上的優秀民族,都是敢于和善于爭第一的民族,都是在競爭世界第一的比賽中有過出色成績和不俗表現的民族。

  葡萄牙在“大國崛起”的時候,只有100萬人口,中國現在一個“大縣”的人口都要比它多。今天的葡萄牙依然是一個歐洲小國,國土面積九萬兩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剛過1000萬。但是環顧當今世界,除了大洋洲之外,地球上的各個大陸都有以葡萄牙語為第一語言或者第二語言的國家或者地區。葡萄牙帝國曾經像巨人一樣站立在地球上,橫跨140個經度,縱貫70個緯度,印度洋、阿拉伯海、南海一帶幾乎成為葡萄牙的“內海”。當時的葡萄牙詩人驕傲地宣稱:“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個世界都大!”正是這種“我比整個世界都大”的氣概,使葡萄牙成為近代國際舞臺上第一個“世界第一”。

  “小國創大業”的荷蘭人有一幅畫:《阿姆斯特丹女神》。在這幅畫中,阿姆斯特丹女神的手放在地球儀的上面。它預示著小國荷蘭把世界裝在自己的心中,玩地球于自己的股掌之中。荷蘭作為大國崛起的時候,全國人口只有大約170萬,卻在17世紀的世界舞臺獨領風騷,創造了一個黃金時代。

  俄國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說過:“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不屑于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頭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 

  戴高樂的名言是:“法國如果不偉大,就不成其為法國。”他認為法國的特點就是偉大,法國的性格就是偉大,法國的目標就是偉大。偉大,是法國的“國家信仰”和“國家志向”。

  美國建國二百多年來,一直是在“世界楷模”、“領袖國家”、“美國世紀”的呼聲中前進的。

  競爭是人類的天性,國家之間的競爭也是國家的天性。而競爭最需要的是自信,自信才能夠自強。實力最強的國家要有自信,而實力不足的國家,更需要自信。實際上那些崛起的大國,它們在崛起的時候,沒有一個比中國大,在國土面積、人口、財富方面都無法與中國相比。在近代世界崛起的國家中,絕大多數是屬于小國崛起,有的是從國土不足10萬、國民只有百萬的微型小國崛起為世界第一大國。

  一部大國崛起的歷史證明:大國之大,不在于國土之大,不在于國民之眾,而在于志向遠大、目標遠大。大國無大志,必然衰落;小國有大志,也能崛起。

  如果說,20世紀是一個戰爭與對抗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就是一個競爭與淘汰的世紀。新世紀的國際舞臺群雄逐鹿。美國人說,21世紀仍然是美國世紀。而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宣稱:“21世紀將是印度的世紀。”在21世紀的世界賽場上,具有奪冠之志的國家豈止一二!21世紀的中國,如果不能成為世界第一,不能成為頭號強國,就必然是一個落伍的國家,是一個被淘汰的國家。

  戰略機遇,依靠“戰略”收獲:“戰略準備”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戰略機遇厚待有戰略準備的國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發展和崛起的過程中,會幸遇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在這一時期所能得到的收獲,取決于該國戰略準備的質量和程度。

  新中國建立以後,對于國家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曾有過兩次錯失的遺憾。第一次遺憾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勝利地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國被國際公認為軍事大國,國家安全環境大為改善,經濟建設具有了良好發展的戰略機遇。但是這次寶貴的戰略機遇僅僅被有效利用了4年,就被整風反右以及隨後進行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共產風結束和斷送了。而此時日本卻利用其有利的國際環境,將戰略機遇期有效利用、持續發展,迅速實現經濟崛起。新中國的第二次遺憾,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中、美、蘇三國的三角鬥爭中,在蘇聯的戰略威脅下,促使中美關係在1971年朝著正常化的方向邁進,使中國的戰略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在1971—1976年的6年中,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多達51個;在1949—1970年的22年中,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總共只有54個。如此良好的戰略機遇,卻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持續進行,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在改革開放以後,由于中國的戰略指導正確、戰略準備充分,才能夠在蘇聯解體、日本經濟停滯不前、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等情況下,正確應對,抓住機遇發展自己,迅速走上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中國的實踐證明,戰略機遇的價值,取決于戰略準備的質量。中國現在所處時期不僅是一般大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期”,而且是摘取世界第一的“戰略衝刺期”,必須做出更充分的戰略準備,具備優質的戰略創新、戰略設計和戰略指導。

  騰飛的中國,需要儲備足夠的“清醒”:“心理準備”

  成為世界第一,做頭號強國,是中國21世紀的大目標。為這個大目標奮鬥,需要充滿激情。世界第一,本來就是中國的傳統;頭號強國,本來就是中國的歷史。但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優良傳統一度被丟失。丟失的原因,是中國人“集體睡著了”。正如孫中山于1924年所說,中國國家地位在近代世界“一落千丈”,“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從前失去民族精神,好比是睡著覺;現在要恢復民族精神,就要喚醒起來”。覺醒的中國巨龍,要再立中國第一的志向,再做中國第一的貢獻,再盡中國第一的責任,再圓中國第一的夢想。

  偉大的中華民族一旦被“喚醒起來”,在激情澎湃的同時,還必須保持冷靜和清醒。無論是在中國革命還是在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都患過急性的“激情病”,受過挫折,吃過大虧。而在當今全國沸騰、全民浮躁的情況下,保持一份冷靜,儲備一些清醒,顯得特別迫切和重要。2007年中國GDP已經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但是中國人口有13億人,德國有8000萬人,2007年中國人均GDP是2604美元,德國是40162美元,是中國的15.4倍。差距是巨大的。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而中國的人均水平與日本的差距仍然是很大的。中國需要有趕超的衝動,同樣需要有高度的理性和冷靜。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