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十一節

時間:2012-08-13 08:48   來源:中國臺灣網

  然而,如果宗教教導的對神的信仰只能有助于讓人們服從道德行為的準則,那麼,宗教賴以讓人類、讓民眾服從道德行為的準則的主要基礎是什麼呢?這就是受神靈驅使的靈感。馬修?阿諾德所言不假:“無論最高貴的靈魂持有什麼信條,無論是異教徒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前495—約前430),古希臘哲學家,其思想中有嚴重的神秘主義色彩,因此有人認為他是預言家和江湖術士,也被很多人認為是異教徒。還是基督徒保羅保羅,耶穌的門徒之一,新約《使徒行傳》的主要作者。——譯者注,他們都堅持靈感的必要性,這種讓道德行為完美的強烈的情感。” 就像我說的,宗教主要借此讓人們、讓民眾能夠遵守道德行為的準則或者道德律,那麼,宗教中這種靈感或是強烈的情感、這種極為重要的德行是什麼?                                           

  你們會記得我告訴過你們,儒家學說教義的整個體係可以概括為一個詞:君子之法,在歐洲語言里最接近的同義詞,我認為,是道德律。孔子稱君子之法為一個秘密。孔子說:“君子之道無處不在,然而它是一個秘密。”孔子的原文是:“君子之道,費而隱。”——譯者注然而孔子又說:“就連普通男女的簡單智力也能知道這個秘密的某些東西。普通男女的卑劣天性也能履行這種君子之法。”孔子的原文是:“愚夫愚婦可以與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譯者注出于這個原因,也知道這個秘密的歌德稱儒家學說的君子之法為一個“公開的秘密”。那麼,人類在何處以及怎樣才能發現這個秘密呢?孔子說過,如果你們記得,我告訴過你們,對君子之法的認識開始于對夫妻關係的認識——在婚姻中夫婦的真正關係。因此這個秘密,歌德所說的公開的秘密,即孔子的君子之法,是首先通過夫婦發現的。那麼,夫婦又如何發現了這個秘密——孔子的君子之法呢?                               

  我告訴過你們,在歐洲語言中最接近孔子的君子之法的同義詞是道德律。那麼,孔子的君子之法和道德律——我指的是哲學家和倫理學者的道德律或道德律法,以區別于宗教導師們教導的信仰或道德律法——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呢?為了理解孔子的君子之法與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的道德律之間的不同,讓我們首先找出宗教與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的道德律之間的不同。孔子說:“我們稱我們生命的法則為天命。實行我們生命的法則,我們稱為道德律。當道德律被提煉並置于適當的秩序中時,我們稱之為宗教。”   孔子的原文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譯者注因此,根據孔子的說法,宗教和道德律——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的道德律——兩者之間的不同在于,宗教是精煉的、有規則的道德律,是道德律的更深刻或者說更高尚的標準。                         

  哲學家的道德律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服從我們生命的法則,也就是理智。而理智,正如人們通常理解的那樣,意味著我們推理的能力,那種頭腦和智力的緩慢過程,它讓我們能夠區分和識別事物外在形式的可定義的特性和品質。所以理智,我們推理的能力,僅能使我們看到道德關係里可定義的特性和品質,而風俗和道德,可以被恰當地稱為是非或正義的外在樣式、呆板形式和主體。理智,單就我們推理的能力來說,不能讓我們看到是非或正義的那些雖然無法下定義卻是強烈的絕對的本質,也可以說,不能讓我們看到正義的生命或靈魂。為此,老子說:“能用語言表達的道德律不是絕對的道德律。能用文字定義的道德思想不是絕對的道德思想。”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譯者注倫理學家的道德律也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服從我們生命的法則,即我們的良心,也就是我們的心。不過,就像聖經希伯來書里的智者說的那樣,一個人的心里有許多詭計,因此,當我們把良心,我們的心,作為我們生命的法則並服從它時,我們很有可能傾向于服從的,不是我所謂的正義的靈魂的聲音——正義無法定義的絕對本質——而是存在于一個人心里的許多詭計。       

  換句話說,宗教告訴我們,在服從我們生命的法則時,我們必須遵守我們生命的真實法則,而不是被聖保羅稱為“肉欲的精神法則”的動物的或生命的肉欲法則。著名的奧古斯特伯爵奧古斯特伯爵(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國思想家。的學生利特爾先生利特爾先生(Littre,1801—1881),法國哲學家。將其準確定義為自衛本能和繁衍的法則;而我們生命的真正法則,聖保羅稱之為靈魂的精神法則,孔子定義為君子之法。簡而言之,宗教告訴我們去服從的這種我們生命的真正法則,是耶穌基督所說的我們心中的天國。這樣我們看到,正如孔子所言,宗教是精煉的、精神化的、有規則的道德律,是比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的道德律更高尚、更深刻的標準。因此,耶穌基督說:“除非你的正義(或者道德)超越了猶太法學家和法利賽法利賽,猶太人宗派,非常注重摩西律法的細節。教徒(即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的正義(或者道德),否則你決不能進入天國。”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