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實際擁有的能力,就是這個“食譜”的原料。另外,也許你會認同,聰明才智也是“外在自我”的必備部分。你也許聰明,但算不得天才,只能說更熟知一些領域的問題,例如技術知識。也許你還擁有一點寫作能力,不過卻發現與寫詩相比,算數來得更輕松些。你可能還會覺得自己成熟老練,在某些領域聰明能幹,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則無能為力或有所欠缺。很可能當你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你已經知道自己有多聰明了,並將這種認知一直延續下來。
“外在自我”包括你認為自己擁有的先天和後天的才智和能力。你認為自己聰慧還是笨拙,協調能力、運動能力、音樂和藝術天分如何,這些都是自我認知清單的一部分。
“外在自我”包括你如何看待自己與健康的關係:對于各種類型的疾病,你是具有免疫力,還是易受感染。你知道自己是否會沉迷于諸如糖、咖啡因、脂肪、肉、奶制品之類的東西。你也知道諸如此類的問題:自己是否容易患上感冒,體重是不是很容易就會增加,會不會精神委靡不振,是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
關鍵是,“外在自我”基本包括了你認為自身具備或不具備的一切能力。對自己來一個是非測試,你就會明確地說:對,我就是這樣的。這就是信仰,就是你用來創造今天的自己的原料。
除了智力、天分和身體特徵外,你還在“外在自我”里添加了個性特點,作為調味料。你知道,不論你自信還是羞怯,鬧騰還是安靜,固執己見還是順從隨和,膽怯還是勇敢,這些都只是個人修飾詞或調味料的一部分。這些老生常談的個人品質決定著你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方式。
我可以繼續詳述構成你外在自我的其他原料,不過為了使本書更簡明、中肯,我決定就此打住。此時我只想讓你認識到,自我概念包含了諸如此類的修飾詞,人們會認為這就是真實的自己,而且很可能把這些詞看作是絕對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