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耶穌:“我們都與上帝同在”

時間:2013-04-03 10:1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世界上應憑上帝的力量和熱情行事,當耶穌這樣做的時候,他所到之處奇跡隨之發生。我特別要強調的是,通過吸收和了解這種信息,你一樣能夠讓奇跡在你的生活中隨時出現。

  在《約翰福音》里,當耶穌被問到他有沒有見過亞伯拉罕時,他這樣回答:“我實話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我就在了”(《約翰福音》8:58)。在這里,耶穌暗示,上帝,宇宙的創造之源,也就是愛,被稱為“我是”。在《新約全書》里,很多最重要的信息都是以上帝之名告訴我們的,而這個名字,你也經常用。只不過你經常用這個詞來定義自己的部分本原,或遠離你的本原,例如:我很虛弱,我病了,我很窮,我很傷心,等等。

  通過使用“我是”這個詞,耶穌告訴我們他與上帝同在。他不僅說出了這個名字,他還聲稱這就是他自己。詹姆斯·特懷曼在《摩西密碼》中說:“當耶穌走過來,說,‘我是上帝’時,他們用最粗暴的方式做出了回應。然而,這種認識就是摩西密碼的本質——即我們都與上帝同在,還有,在世界上應憑上帝的力量和熱情行事。當耶穌這樣做的時候,他所到之處奇跡隨之發生。”

  我特別要強調的是,通過吸收和了解這種信息,你一樣能夠讓奇跡在你的生活中隨時出現。

  下面是耶穌的一些教誨,在他向我們發出勸誡之前,都先以上帝的名義發出懇求。

  “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約翰福音》10:9)。

  “我是好牧羊人”(《約翰福音》10:11)。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里來的人將不會挨餓,信仰我的人也絕不會幹渴”(《約翰福音》6:35)。

  “我是世界之光,跟隨我的人絕不會走在黑暗之中,他將獲得生命之光”(《約翰福音》8:12)。

  “我就是路、是真理、是生命,除非通過我,沒人能到父那里去”(《約翰福音》14:6)。

  “我是真正的葡萄藤,我父是園丁”(《約翰福音》15:1)。

  “我是葡萄藤,你們是枝條,人若在我之中,我也在他之中,這樣,這個人才會多結果實;離開我,你們將一事無成”(《約翰福音》15:5)。

  “我是阿爾法,我是歐米茄,我是始,是終”(《舊約全書》1:8)。

  而最重要的關于“我是”的說法可能還是耶穌說的:

  “我就是復活,我就是生命。信仰我的人,死了也將會再生”(《約翰福音》11:25)。

  請注意,耶穌沒有說“我就是苦難”。他說“我就是復活”,這就意味著上帝是復活,是永恆的光之存在,永遠棲居在我們所有人中間。

  我最小的女兒薩迦(Saje)在一家私立宗教學校讀二年級的時候,她告訴我和她媽媽,說她痛恨去小教堂,痛恨看到釘在十字架上的死屍。這讓她頗受困擾,她請校方同意她不去小教堂,因為這個景象讓她非常難過,她甚至沒法專心于學業。學校告訴我們,去教堂是強制性的規定。最後我們把她轉到另一所學校,新學校里沒有這種痛苦的場景。

  我常常把薩迦這個七歲孩童的經歷看作是世上同類問題的一個小小縮影。耶穌說我就是復活,這種由愛(上帝是愛)組成的無與倫比的光就在我們所有人中間。然而,世界上諸多基督徒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耶穌的苦難上:釘入他手腳的痛苦,荊棘的王冠,順著他臉頰流下的血和他身上的傷口。這些都特別強調了痛苦,靈魂的飽受折磨,進而助長了這種痛苦。大家一直都沉湎于這個錯誤的想法里:上帝即等同于苦難。

  我更傾向于用一種藝術化的方式解釋耶穌的復活,即耶穌的復活充滿愛與光,超越了塵世的苦難,鼓勵我們所有人互愛,而不是將他說成是受難的靈魂。如果我們專注于復活,而不是受難,我們的世界將會有多大不同啊。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按照這種訓誡過活,會看到決定我們本性的永恆的復活之光。我們可以在通往“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10)的路上邁出一大步。

  在閱讀和研究經文的過程中,我發現當耶穌使用“我”(Me)這個詞時,這個詞總是用大寫或斜體,以示強調。那麼,這位偉大的導師在這些句子里使用這個詞時,他指的是誰呢?例如“離開我,你們將一事無成”和“除非通過我,沒人能到父那里去”。如果他指的是耶穌這個行走在我們中間的人,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耶穌正是那位唯一的救世主,作為上帝的獨子他擁有上帝全部的力量。不過同樣也是在經文里,他提醒我們:“聖靈賦予生命;肉體毫無用處。我對你們說的話就是聖靈,它們賦予生命”(《約翰福音》6:63)。大家需要特別關注這一點。

  耶穌說“我”(Me)和“我就是路”時,他指的並不是他的肉身,那個行走和說話的人。他是在替上帝說話,他已經告訴過我們上帝的名字,就是“我是”。他提醒我們肉體毫無用處,我們可以認為這也包括他自己的肉身在內。他用“我對你們說的話就是聖靈,它們賦予生命”來確定這一點。

  耶穌清楚地知道,宇宙的創造之源正是我自有永有。他智慧而神聖,認識到了上帝的話的精髓是“我是”,而不是由血肉組成的肉體。這也是本章中所講的最層面的心靈意識。你就是上帝。耶穌基督之後又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信仰我的人,也會做我一直在做的事。實際上,他會做比這更了不起的事”(《約翰福音》14:12)。

  這里又出現了“我”(Me);當你打消對自己靈性的所有懷疑,就像受到的鼓勵那樣生活,即你就是上帝本身,而不是上帝的片段,你與上帝保持一致,並且你明白你可以、並將做偉大和更偉大的工作,那麼這個“我”就是你。你不必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按照這個邏輯,你就會改變你的自我概念,認識到你的上帝性,還有,當你與造物主合而為一,那麼作為共同創造者,你也就會獲得“我是上帝”的與生俱來的力量。這就意味著,上帝就是愛。

  內維爾用簡單的語言闡釋了這一點,“正是‘我是’這種觀念本身決定著其存在的形態和景象。一切都取決于對自己的態度;它不相信的那些不可能在現實世界里覺醒。”

  這樣,你能否接受這種邏輯,就一並決定了你能否接受你與上帝同在這種全新的自我觀念:

  上帝與摩西說話,並宣布了他永世的名字。我自有永有。

  耶穌在大約1300年後承認,上帝就是“我是”。

  耶穌告訴我們,我們與上帝同等。

  耶穌向我們保證,他說的話就是聖靈,而肉體毫無用處。

  耶穌告訴我們,我們也能做他做的事,因為我們也是上帝。

  你是上帝,你自有永有。記住這一點,並與我是這種靈性的存在和諧相處。

  也許現在說堅持你的靈性不會顯得那麼突兀了吧。最初,當你想表述的內容與你剛剛覺醒的“自我”不符時,你可能會盡量避免使用“我是”(I am)這種句式。

  我引用詩人們的話來總結摩西與上帝的初會,當時正值上帝化作無法燒毀的荊棘叢燃燒:

  塵世上處處是天堂,

  一叢叢普通的荊棘與上帝一起燃燒;

  而唯一的親見者脫掉鞋子,

  其他人則圍著荊棘叢將黑莓採摘。

  ——伊麗莎白·巴雷特·布朗寧

  的確,塵世上處處是天堂,而你就是塵世,充滿了靈性。那就脫掉鞋子,表示對你這片聖地的尊崇吧。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