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在北京某國使館的文化參讚家工作,有一天她告訴我這樣 一件事:一個秋天的早上,下著小雨,參讚的女兒要穿裙子上學,她的媽媽 對她說:“今天有點冷,你應該多穿點衣服。”小姑娘沒有聽媽媽的話執意要 穿裙子,媽媽也沒有強求。到了中午放學的時候,小姑娘一回到家就裹著被 子坐在床上,顯然是凍得夠嗆。她的媽媽依然沒有非常“關心”地叨念她, 只是拿了溫度計對女孩說“寶貝,今天13度,在13度的天氣里穿裙子有點 冷,下回出門的時候一定要看天氣預報”,說完就繼續讓女孩在床上坐著。
我們想想,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們會怎樣處理呢?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父母囑咐孩子多穿點衣服,有的時候,還會看到父 母到學校給孩子送衣服。很多人被這樣的情景感動。假如是一個上幼兒園的 孩子,這樣的關愛還算是一種關心,那麼對于一個高中生,甚至是一個大學 生,這種“關愛”似乎就顯得不太正常了。一個成年人連自己該怎樣穿衣服 都不明白的話,我們的教育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只有未成年人和病人才 需要事事監護,一個心智正常的人對于現代社會基本的生存技能應該是具 備的。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需要採用什麼方法?恐怕這是我 們成人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通過參讚夫人的做法可以知道,首先,教育是讓孩子親自去體驗,讓他 們自己對于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有真正的感受。針對生活中實際出現的問題來指導孩子。其次,即使家長認為是對的事情,也不強迫孩子接受。最後,家 長沒有責備,而是用愛來讓孩子理解道理。這就是教育的過程。在這樣的過 程中,我們要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理解體驗生活。雖然在大人的眼里這種體驗 可能是有問題的,或者孩子們會受苦。但是為了讓孩子們體驗,我們不能強 迫孩子接受我們的意見。犯錯誤也是別人的權利。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 糾正錯誤的過程。
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我們靠經驗來判斷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出門要不 要帶雨傘這類的生活問題,今天我們可以通過天氣預報來獲得稍微準確的信 息幫我們做出判斷。但是如果我們既沒有教給孩子經驗判斷的方法也沒有教 給他們利用信息的方法,那我們的孩子就成了缺乏生活能力的人。不管是中 國還是西方,教育的目標應該有一點是一樣的,即獲得生活的基本技能。生 活在今天的現代人應該具有現代生活技能,包括使用各類信息的能力。與參 讚夫人相比,很多中國父母的做法就略顯簡單了,要麼強迫,要麼放任,這 都是不可取的方式,都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
什麼是教育?首先要明確教育的目標,然後講究教育的方法。最後還要 看教育的效果。當這些能很好地結合的時候,孩子能健康地快樂地成長的時 候,才有資格說我們給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了。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目標, 也就是我們要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是事事聽我們指揮的人?還是有獨 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人?這是現代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我的看法是,要 把孩子們培養成有獨立意識和能力的人,他們有行為的目標,有選擇的能 力,有對行為後果負責的態度。我們要把他們培養成具有承擔社會責任和能 力的有品格的人。這個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格的教育。
實施這種品格的教育首先需要父母和老師具有這樣的品格,不把自己的 意見強加給別人,允許別人表達不同的觀點,允許別人犯錯誤,用事實和體 驗讓別人真的理解自己,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知識和能 力。當有足夠的經驗、知識和能力的時候,才能知道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後 果;當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行為後果時,他才會真正地選擇和放棄;能夠正 確地選擇和放棄的時候,他才敢于負責任;真正敢于負責的公民才能構建起 社會的整體責任。最近的很多事情讓我們反思國人的社會責任感。可是,如果反思我們的教育,就會發現,我們的教育體係里恐怕就欠缺了培養責任的 內容。當然,每個人都有主見,在一個時期內可能會顯得比較混亂。其實, 這是正常的。就像參讚夫人和孩子的故事,很多人會認為孩子不聽話,換個 角度看,這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親自體驗父母所說的話。如果我們懂道 理,會講道理,尊重孩子的體驗,且有很好的方法指導孩子,孩子會得到健 全的人格,同時,我們與孩子的衝突也會大大減少。
有一句話說,百姓越不好管說明社會越進步。我也要說,如果孩子不 好管,說明這個社會也在進步。今天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衝突很多時候其實就 是一個規則的衝突,而這個規則中最致命的關鍵點就是:老年人希望別人服 從,年輕人希望獨立。其實只要人獨立了便更容易服從,所以這個服從不是 靠命令實現的。
當每個人都有客觀的、理性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時,才有正確選擇和決策 的可能,沒有或者缺乏客觀的理性的分析事物的能力,只有一次又一次地盲 從,而一個大多數人都盲從的社會絕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利用大多數人的 盲從還會滋生出少數人的欺騙。具備客觀的理性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是避免盲 從的途徑。
怎樣培養一個人客觀的和理性的認識事物的能力?這是當今中國教育必 須思考的問題。當然,這也是一個痛苦的思考過程和選擇過程。很多時候, 社會不是自覺進步的,就像如果沒有對種族生存和延續的渴望,生物是不會 自動進化的一樣。
讓我們做好準備,痛苦地迎接這個進化的過程吧!看上去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可能是個很難的問題。作為沒有教學經驗的普 通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心平氣和地問孩子沒 有答對的原因是什麼。孩子可能會說老師講過但是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 道,或者書上一個很不起眼的注解。我們現在的考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 考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是通過分數把學生分出等級,因為我們的教 育存在很強的精英意識。怎樣把學生分出級別?只有分數是相對公平的。另 外,現在的考試通常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標準化考試對于文科類的考試是很 不科學的。如果孩子的答案是符合邏輯和情理的,但是與標準答案不符,那 麼就需要我們父母理解和支持孩子。
其實,最重要的考試是生活中的考試。如何讓孩子學會應用所學的知識 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的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考試成績而沒有看到孩 子是如何使用這些知識的,這是非常遺憾的。怎樣考核孩子是否真實地掌握 了知識這就需要家長們自己首先要知道知識是怎樣應用的,其次知識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的。
看到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來控制我們 的感情,有幾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注意:
第一,無論孩子的成績怎樣的不理想,都不要和別人比較,因為每個生 命都是獨立的。
第二,一些重要的考試,比如中考、高考,不要在當天就問孩子考得如 何,孩子是最不喜歡被這樣問的,因為沒有辦法描述考試的情況。對于這樣 的考試知道錯了也沒有辦法修改,那就索性等待結果。對于平時的考試,最 好的方式是等成績出來以後和孩子認真地研究試卷,找出沒有答對的原因。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現在的考試結束後通常不給卷子,所以孩子考得哪里 好,哪里有問題,題目出得是否合適都無從判斷。看試卷,知道標準答案, 這應該是孩子和父母應有的權利。在這個問題上,作為母親,因為我不太在 乎孩子的分數,所以對看試卷的問題沒有做過特別的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