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記憶中的幻境

時間:2013-01-17 13:43   來源:台灣網

  記憶中的幻境

  那是出家前一年的新春。

  我們坐了老遠的車子,黃昏時來到這座深山的寺院。

  來山信眾絡繹不絕,穿過川流熙攘的人群,只聽見拜千佛的梵唄自大殿傳出。那莊嚴虔敬的梵音,透著遠古千佛的召喚,與內心深處的嚮往遙相呼應。

  我們決定挂單一夜,寺裏遊人如織,欲求一住宿空間而不可得。幸好,在此出家卻素未謀面的學姊,安排了一處頂樓加蓋的小房間。擁擠得無法翻身的夜裏,我在思緒朦朧之際,模糊入睡。

  翌日清晨,一大片早春晨霧自窗外無聲飄進,穿梭、流動於身畔。人在霧裏,呼吸滿是沁涼,連肺腑也清新起來。

  行步至中庭,只見遠方山巒氤氳,近處紫霧濛濛,宛如仙境,好似那曲“甘露歌”所唱:

  山靈水秀,紫霧濛濛,有清音隨風吹送。

  晨鐘叮噹,暮鼓咚咚,敲醒了迷失的夢。

  我暗自咀嚼著:“生有涯,事無窮,好時光須珍重。”不久,陽光現身,雲霧散去,我們依依不捨踏上歸程。

  這份記憶多年後依舊如新,如今舊地重遊,卻徹底粉碎。

  看著眼前一切,我不敢相信。我想,山門前嘈雜的攤販,應是後來才增添的,但記憶中飄逸出塵的深山古剎,為何被硬生生地移往塵囂充斥的路邊?對面飄著山嵐的高山,何時變成了平緩無奇的小山丘?那迷蒙的紫霧呢?

  霎時間,恍若置身時空錯置的幻境,如夢似真。

  聽同行年長的朋友説,此地數十年未曾改變。那麼,我當年去的寺院,又在何處?莫非一切都是主觀認定所致?我困惑、迷惘著。

  我想起日前回到舊家,那個兒時和奶奶同住過的房間,訝異地發現,它是如此的小。

  記憶中,這裡有張可以讓我翻來滾去的大木床,床左邊挂著奶奶的幾件有著舊式衣襟的衣服,在昏暗的夜裏,常使我誤以為那裏有人。

  窗邊,還有張高腳方桌,桌上有盞昏黃小燈,正對著木床的,是一個泛著歲月光澤的雕花衣架……

  可是眼前的斗室,看來似乎裝不下我記憶裏的景物。

  是我身體長大了,所以覺得房間變小了?還是長大後的我,在經歷了更多事情後,再也不覺得它有多大了?

  佛法認為“萬法唯識”、“唯識無境”,我們對外境的認知,來自於主觀心識的投射,並沒有絕對客觀、永恒不變的外境存在。

  當時所見與現在所見,皆受限于當下的身心,沒有真實可得,都是剎那生滅的“幻境”。 

  只能説,一切緣起性空。不是嗎?

  無所有的苦楝花香

  過了嚴寒冷峻的冬天,再到山上的樹林,才赫然發現,原本葉片枯落、蕭瑟凋殘的林間,春在枝頭已十分!

  滿山的苦楝樹,已悄然披上層層淡紫花海,那濃郁的香氣,帶著甜甜的味道,籠罩林梢,像流雲,像晨霧,也像煙霞。抬頭望去,成群的蜜蜂飛舞在一簇簇輕柔迷離的紫花前,忙著釀花蜜。

  我在林間流連徘徊,鼻尖追尋著芬芳。花香一陣陣襲來,時近時遠、忽隱忽現,又好似那芬芳從未離開鼻尖。當我迎面尋視,它驟然而止;當我轉身回望,它又幽幽飄散……

  這馥鬱的幽香,是何其美好!縹緲、悠遠而燦爛,我們卻無法攜在身上,帶回珍藏。它不屬於我也不屬於任何人,甚至不屬於它自己。

  苦楝花林與苦楝花香,是大自然一個春天的剪影,映現於此時空交會之處。

  當我離開這片苦楝花林,那像流雲,像晨霧,也像煙霞的花香,依舊在林間飄動,並不因我的遠離而寂然淡去,同樣的,也不因我的乍到而熱情濃烈。我只是在當下偶然路遇,清香入鼻,在這春天的剪影中,平添一個人影罷了!

  古德説:“秋到任你林落葉,春來從你樹開花”,秋天滿山的落葉、春天一樹的繁花,對於修行者來説只是平常,不因花開而喜,不因葉落而悲。之所以能如此灑脫,不就正因為“無所有”嗎?

  在緣起的世間,我們與萬物相依互存,又實則互不擁有。佛陀説:“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的人、事、物,所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對應的境界,都是因緣生滅的幻相—曾經生起,又終歸幻滅。世上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可以主宰這些生生滅滅的現象—包括一棵苦楝樹的花開與花謝。如果在相遇的當下,我們産生一絲一毫想掌控、佔有的心,苦,就從貪愛中産生了。

  所以,佛陀教導行者要時時觀察一切法的生滅變異,而能通達“無所有”的真理。若我們能真正體悟“無所有”,那麼“三界橫眠無一事,明月清風是我家”,就不再是遠在天邊的夢想,而是當下即能了悟的境界。

  至此,心無挂礙,任意悠遊,明月為枕,清風為被,是何等自在逍遙呀!

  苦楝花林中,沉醉花香的我,暗暗想著。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