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回向眾生
傍晚信步走到長廊,落葉飄了滿地,許是昨夜風雨急急,山上的落葉都飄了下來。
時序剛入立夏,夜裏,後山貓頭鷹擾人的叫聲不再,宣告春天腳步走遠。每一隻貓頭鷹,已準備展開據説可捕捉一千隻老鼠的夏天。
各種蟲蟻隨夏日來臨而增多,它們滋生、繁衍、死亡,或因弱肉強食的法則,或因同類的自相殘殺,或是大自然風霜雨雪無情的變數,也或許是人類的驅趕、殺戮,它們匆促度完倉皇又短暫的一生。
放眼望去,長廊轉角儘是昆蟲屍體:飛蛾、蟑螂、綠色金龜子,以及大量不知名飛蟲的翅膀。它們支離破碎的身體,如片片落葉,不知何時被山風吹到了長廊。又一陣山風吹過,塵土灰飛,那些斷翅殘軀隨之揚起,飄零于空。多少微小的生命,就這樣無言中盡付煙塵。
我的心無奈又沉重,想起平常無心時犯戒殺生不知有多少,更何況是有心的“嗔心殺生”呢?
人類為了自身住得安全衛生,有時不得不傷害其他生命,無怪乎經典教導我們要時時發願“當願眾生”,舉手投足都回向眾生、不忘眾生。因為我們與眾生是如此息息相關,在無形中犧牲了許多眾生的生命,以維持自己的生命,乃至成就慧命。
無情的落葉,有情的眾生,在這世界上誰能漠視一切呢?
離開長廊時,我瞥見墻角一隻小昆蟲,正困在一張密密實實的蜘蛛網中,所幸那網被風吹了個破洞。不知這大自然的網開一面,可以給它一線生機嗎?
記得曾讀過弘一大師《勸援微蟲詩》:“莫謂蟲命微,沉溺而不援,應知惻隱心,是為仁之端。”於是我輕輕地把它取出,置於地面,卻不料它早已結束生命最後的掙扎。這就是萬物之間,為了生存不可避免的相互排擠、傾軋吧!而這一幕卻時時刻刻殘酷地上演著。
我默念起《毗尼日用切要》的偈頌:
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回護,若于足下喪身形,願汝實時生凈土。
但願自己身心更加警覺,切莫傷害任何一個相遇的眾生,並真誠地回向,因自己無心之錯而傷害的生命。
更願自己時時對眾生散發慈心,如南傳《慈經》中佛陀教導的:
願一切世間眾生,無論柔弱或強壯,體型微小、中等或巨大,可見或不可見,居住近處或遠方,已出生或尚未出生,願他們都能遠離苦惱,願他們都得到平安快樂。
深深祝福世間所有眾生,都能遠離危險、恐懼,獲得真正的平安與快樂。
佛法行囊
《毗尼日用切要》:全文共五十三偈、三十七咒,是明朝見月律師從《華嚴經?凈行品》與其他經論中重採偈咒,匯整合卷,讓修行者從朝至暮,于行住坐臥或語默動靜中,在在處處,時時刻刻,檢肅身心,併發願利益眾生。
《慈經》:是佛陀教導禪修者如何對眾生散發慈心的開示,出自於南傳巴利文經典,經文簡短,但內容豐富、深刻,在南傳佛教國家中,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