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日長知隱

時間:2013-01-17 13:35   來源:台灣網

  日長知隱

  我有一枚印章,刻著“日長知隱”四字。

  它以古樸蒼勁的篆書刻在橢圓形的澎湖文石上,印身上有著美麗的紋路,絕大部分畫面滿布了無數黑點,像極了被風吹起的漫天點點細沙;底下一道曲線優美、蜿蜒起伏的黑色弧線,則像遼闊大地盡頭的蒼茫遠山。

  那是有一年春天到澎湖遊玩時,印章店一位八十歲老師傅所刻。

  它是個閒章,我常在寫完書法後,把它蓋在右上方,當做起首章。

  “日長知隱”,其實是我的另一個名字:“自昶”。

  僧人也像中國古人一樣,擁有兩個名字,照著所屬的道場法脈來命名,我出家的輩分即是“見”、“自”字輩。我一向用的“見介”,“介”是“直”的意思,隱含著《維摩詰經》中“直心是道場”的深意;而“自昶”的“昶”是“日長”,也就是指白日時間很長。

  當長日漫漫,陽光自然明亮晃眼,此時就需隱身於清涼之地。

  同樣的,人生處於風口浪尖之時,就該懂得急流勇退;意興風發之時,更要歸隱內修,切莫得意忘形。

  記得宋朝慈受懷深禪師有首《退步偈》這麼寫著:

  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凈蓮深栽濁世中。

  對一般人來説,世間諸事,勇往直前、處心積慮爭逐都來不及了,哪有轉身回頭的道理?禪師卻告訴我們,對於我們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事物,不論是名利、財富,還是學識、情感,往往“退步”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一切皆由眾緣共成,強求不得。若一味地強求,只會更添煩惱,退一步海闊天空,自在豁達。

  從對外境事相的貪愛追逐,轉而尋找自心本具的光明本性,這才是行者需積極努力的方向—雖身處污濁世間,仍要在內心深植一朵清凈的蓮花,凈化煩惱,散發覺悟的芬芳。

  相傳彌勒菩薩化身的五代高僧布袋和尚説過:“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當我們退一步時,或許會發現“退步原來是向前”。

  炙熱無風的暑日午後,我放下窗簾,將刺眼的日光阻絕於窗外。在筆電上,我寫下自己的《退步偈》:

  不再渴望那不可渴望的,不再追尋那不可追尋的,不再執著那不可執著的,要懂得在苦生起前止步、回頭,猶如長日知歸隱。

  日長知隱,韜光養晦,才能曖曖內含光,我這般深信著。

  佛法行囊

  《維摩詰經》:全稱《維摩詰所説經》或《維摩詰所説不可思議解脫經》,是中國佛教流傳甚廣的一部大乘佛教經典,記載了維摩詰居士的種種事跡,強調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精神,故事情節精彩,經文句句珠璣,普受歡迎。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