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歇夏與結夏

時間:2013-01-17 13:35   來源:台灣網

  歇夏與結夏

  夏至,是夏天的極致,將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

  據説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之一。古代有歇夏的活動,不僅文武百官放假三天,以回避夏日酷暑;民間夏至前後也不得曝曬布匹及染布,不可以燒炭—此時野外草木正蓬勃生長,尤其染色用的藍草尚未長成,伐木燒炭會破壞萬物的生機。

  在漫長酷熱的炎夏,佛教僧人也有著不同以往的修行生活。

  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這天,寺院會舉行結夏儀式,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安居生活,一直到七月十五日解夏為止,稱為“結夏安居”。

  這是源自印度佛陀時代的規定:由於印度地處亞熱帶,氣候悶熱多雨,夏天雨季長達三個月,此時蟲蟻繁殖迅速,草木生長繁茂,比丘若到處遊行,容易誤殺生命,也可能因河水暴漲、氾濫,漂失衣物,甚至引來居士譏嫌。

  佛陀因而制定比丘在此期間,不可外出托缽、遊化,而須聚居一處,結夏共修。

  如此,比丘避免了遊行乞食的困難,不受蛇類蚊蟲的侵襲,以及踩傷蟲蟻與草木新芽等;同時也借著這三個月期間安心修道,精進修行。

  在七月十五日解夏時,大眾修學增進,身心更加清凈,佛陀因而歡喜,這天也稱為“佛歡喜日”。

  由於結夏緊跟在佛誕日之後,粧點“藍毗尼園”的朵朵鮮花尚未完全凋謝,歡慶佛誕的氣氛猶在寺裏回蕩,僧人們已準備進入下一個整肅身心的修學階段了。

  僧團修行生活的節奏,是如此井然有序、明快順暢,與大自然互相呼應,讓初出家、首次結夏的我,印象深刻。

  人活在世上,不就該順應天時來調整生活或修行形態嗎?

  雖然現代修行人的生活環境已不同於古印度,交通發達也克服了許多不便,但同處於亞熱帶的臺灣,夏日仍是颱風頻繁、降雨增多、蚊蟲滋生的季節。在此安居期間,收攝身心、用功辦道,並培養尊重自然的胸懷,以及愛惜萬物、守護眾生的慈心,自利利他,依然有著千古不移的重要性。

  長夏漫漫,暑日炎炎,歇夏或結夏,對一般人而言,是如此不可得。但我們不妨在此時間讓自己的腳步稍微停歇,使內在身心和山河大地得以休養生息,不再一味地過度使用、開發。

  當我們學著和大自然和平相處、共同呼吸,或許生命會有更從容的時間、更寬廣的空間,自在地悠遊,身心獲致清涼。

  夏日蟬鳴,如實知了

  盛夏的樹林中,滿林蟬兒鳴叫著“知了”、“知了”。

  蟬聲如浪似潮、震耳欲聾!誰説“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些不知藏身何處的萬千蟬兒,此起彼落、忽輕忽重、既遠又近的嘶吼,風卷殘雲般驅走鳥啼與蟲鳴,連行走林間的腳步聲也席捲殆盡。

  長久以來,我的內心就像一隻鳴叫著“知了”的夏蟬,生怕生命陷於“不知”的困惑之中。我想撥開世間種種因緣的茫茫迷霧,理清人生諸多纏繞的千絲萬縷。

  直到幾年前,撰寫《文殊菩薩小百科》,感覺和菩薩之間不可思議的感應,終於找到與自己相契的本尊—文殊菩薩。

  我日日念誦著《文殊禮讚》:“怙主大智,離二障雲,如日清凈極明朗,所有境界,如實知故,手托經篋在胸間。”心想,這不就是我想要的修行方向嗎?

  要如實了知的是,一切境界虛妄如幻,不僅世間如幻、眾生如幻,自己的身心亦如幻。所有的境界只是無常生滅的幻相,並非永恒實際。

  只因自己執取各種境界,而産生種種煩惱,若能如實了知,心就不再為外境的順逆與否,而忽悲忽喜,飄蕩不安。

  《圓覺經》中,佛陀告訴文殊菩薩:

  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

  眾生之所以生死流轉,是來自於最根本的無明煩惱所驅使,菩薩要以智慧覺知無明的本質,其實也如幻如化,不可執取。

  經中接著説: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一個真正的覺者,對任何所覺悟的境界皆平等不動轉,不因對任何境界的了知,而産生分別的妄念。當菩薩能覺悟十方,即可圓成佛道。

  覺悟各種境界如幻的菩薩,並不因此而隔絕世間。相反的,他的悲心愈發深切,每當我念著《文殊禮讚》,心中充滿感動:“三有獄中,所有眾生,無明暗迷苦所逼,悲憫彼等,皆如獨子,為説六十支音語。”菩薩更為解除眾生的痛苦,而持智慧寶劍:“如雷大震,煩惱睡醒,業力鐵鏈使解開。無明暗除,為令斷盡一切苦芽持寶劍。”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是多麼慈悲眾生!……又是滿山蟬鳴的夏日,我祈願自己能永遠朝覺知、慈悲的修行之路邁進—如實了知,又慈悲一切。

  佛法行囊

  《文殊禮讚》:又名《文殊智德讚》、《妙吉祥智德讚》等,是篇稱頌文殊(妙吉祥)菩薩功德的讚文。此讚文從古印度那爛陀寺流傳出來,流通至今,據説是由文殊菩薩親自加持感應而成。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此經篇幅精簡,文字優美,內容是佛陀為文殊等十二菩薩宣説如何透過種種方便,證悟圓覺自性。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