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思維在心意風暴中的角色

時間:2012-11-08 15:55   來源:中國臺灣網

  思維在心意風暴中的角色

  讓我們來看看導致心意風暴的思維來自何方。通

  常,它們自動出現並且是你十分熟悉的。熟悉得讓你忽視了它們,認為它們是正常的。這些思維就是那些你認為你自己是誰的思緒。假如,作為童年創傷的結果,你相信你不如別人,那你就會有一個深刻的信念,並且它將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你一生都會讓它縈繞在你的腦海里,並且受到那些與之相連的痛苦的折磨。相信這樣一個“我不如別人”的謊言,就是導致心意風暴的

  31

  根源。

  自卑情結

  你已聽說過自卑情結,指的是一種強烈的潛在感受。這種自卑的個性常常引起拘謹或侵略性的行為,後者是自卑感受的一種過度補償。認為你自己不夠能幹,會造成在應對生活的各項事務時畏手畏腳。你可能會回避風險,而尋求安全的方式以避免引發心意風暴。這有一點點像因為害怕自己的影子,所以避免出門置身太陽下。結果,也許你感受不到心意風暴了,可是你的世界變得狹小、有限,並且停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不討人喜歡的,你可能會覺得很緊張,不知道自己是否會被落在後面,感到別人忽視自己,或者害怕被周圍的人錯誤對待。

  要不,你也許就過度補償那種自卑感。許多人靠鞭

  策自己振作起來。通過辛苦工作和純粹的毅力,他們讓自己變得“足夠好”。假如這說的就是你,你的努力也許可以幫助你過一輩子。但是你可能有一種被咬噬的痛苦,感覺自己是個江湖騙子,害怕別人會發現你沒你希望人家覺得的那樣聰明能幹。你可能努力嘗試著要變得完美。你服從你採納的標準,而不信任自己的本能和天賦的聰明才智。接著,歲月流逝,你漸漸不知道自己是誰。此時你可能發現深度的焦慮之流,已在你內在存活多時了。

  假如這些描述你全中,那麼,繼續讀下去,最後,

  你會發現你的自卑感深處有什麼。

  和思維認同

  如同無聲無息的呼吸一樣,思維與你緊密相關,可

  能影響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思維和你如此親密卻無法

  32        被看到,並且通常存活在你覺知的雷達屏幕下方。你的思維比你意識到的要多。結果就是,這些思維對你生活產生的戲劇化影響通常是模糊不清的。就好像,在你的思維里你擁有一個隱蔽而不為人知的生活,而它時刻向外投射到你的意識世界里。

  許多導致焦慮的思維根源都源于童年時期。在你的內在景致里,它們和你的呼吸運動一樣令人熟悉。它們

  棲息在你意識的幕後,正如遠處雷電傳來的隆隆聲。

  思維也許可以被看做和遠處的雷電一般無害,而它們不會。無意識的思維釋放著巨大的影響。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思維都可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理解你和你自己的思維間的聯係是重要的。

  你大過你的思維

  如果你想緩解心意風暴,那麼至關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遠遠大過你所思維到的東西。你所思維或說出的言語不能全部地形容、界定或者包含你自己。這是極妙

  33

  的,因為這意味著沒有任何概念或者想法可以捕獲你的

  精華所在。你自己便是一個極大的存在,言語根本無法界定。別相信那些導致你為自己是誰而痛苦的話語。

  自我參照的思維是指那些你思考或說出來的描述自己的話。無論它們誇讚還是貶低你,這些思維充其量是不準確和部分的自我描述。你聽到的這些思維可能是我有問題,或者我很特別。無論你的思維內容如何,它們都是不完整的自我界定和描述。你可以把你所能想到的自我描述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但你無法列出一個全面而充分的清單。你的思維內容不會定義你,因為思維的頭腦僅是你的一個面向。不僅如此,在抓取你是誰的完整性上,思維的頭腦本能地局限于它的自身能力。

  盡管你無限大于你的思維,你有時還是不可避免地認同它們。結果,當你說,“我害怕”的時候,你就在

  此刻認同了恐懼。同樣的,你和“我是”後面的詞認同

  了。例如,“我是可笑的,”“我是一個天才,”“我是悲傷的,”“我是極端不高興的,”“我是有創意的”,“我是沒有創意的,”諸如此類。似乎“我是”後面的詞就是你的名字,你將自己和它聯係起來,倣佛當它被說出口的那一剎那,它就是你的全部。

  採用一個身份故事

  那種變成“某個人”,那個“我是”的感受,發生在你相當早期的童年。如果你叫錯一個四歲女孩兒的名字,她可能會告訴你:“我不是蘇珊,我是蘇!”跟自己的姓名認同是一個明顯的“用言語來形容你是誰”的例子。

  當你成長時,你認同你的思維,這是人的本性,但

  事情不止于此。人是一個故事講述者。即便是一個孩子,他也會給自己講“我是誰”的故事。跟所有故事一樣,自我認同的故事也有主題。關于你是誰的故事圍繞

  34        著兩個核心主題,個人的能力和愛的能力。個人能力的主題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內容:“我很能幹,”“我學得很慢,”“我很成功,”“我很失敗,”“這些事對我來說很容易,”以及“我過得很艱辛。”這一清單可以永遠繼續下去。愛的能力的主題則表現為:“我被愛著,”“我得去贏得愛,”“沒人愛我,”“我的愛的能力很大,”“我得照顧別人以獲取愛,”以及“我對自己不滿意。”

  你的“我是誰”的故事基于你和他人的比較。事實上,

  在比較時有一個參照點是很重要的。通過你如何感受你和別人的個人品質對比或比較,你的頭腦評估你的身份故事:“我比我兄弟更聰明,”“我比別的孩子更安靜,”“我比大多數人更受歡迎,”或者“我媽最愛我。”

  身份故事基于你對于童年時發生的關係和周遭環境

  個性化的體驗。這些故事會一直存活在你的心靈中,直到你看到它們到底是什麼:它們就是你的腦子緊緊抓住的一些記憶。這意味著,除非你覺知到這些記憶——這些有著完整的關于你是誰、你的態度和信仰的記憶——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