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終其一生都無意識地生活在其中。大部分心意風暴
來源于這些你童年時期創造出來的自我設限的故事,特別是那些你在創傷和不幸的情景下形成的故事。
為什麼跟你的故事有關
要演變和戰勝焦慮,關鍵就是深刻了解你的那些關于自我的記憶。當你變得對深處的記憶有意識起來,它們就開始對你的生活失去強有力的掌控力。然後,當你意識到一些深處記憶在影響你的生活,你可以回應:“喔,又是那件事。”當你在路上看到一個大坑,你可以慢下來繞行過去。同樣的,當你覺知到你的深處記憶時,它也就不會再對你的生活產生控制和影響力。如果你不去看你的記憶,你反而會一再地陷于其中。記住我們不是在建議你回避你的記憶,而是建議你去了解它,
理解它如何影響了你,這樣你不致陷于心意風暴制造的
舊坑里。
不幸的是,成千上萬的人相信那些把他們拖往深處的身份故事。如果你的故事讓你多少有些虛弱,它們可能把你拽至某種痛苦和煩惱的地步。例如,假如你的故事是關于你不可愛,那你可能發現你自己無法在兩性關係中得到滋養,或者你的生活方式或職業也無法滿足你的個人需求。擺脫“我不夠好”這類能侵蝕你的健康並創造大量焦慮和痛苦的故事吧!
聖地亞哥的凱撒帕梅那特對17400名中等收入者
進行了一項大型調查,結果顯示有過不愉快的童年經歷的人比我們所知道的多多了。V.J.費力提博士及其同事1998年進行的研究顯示,被調查者中有一半人表示曾經有過不愉快的童年。不愉快的童年經歷被分為以下幾類:童年在性、身體和情感上遭受的虐待,情感或身體上的被忽略,目睹家庭暴力或父母分居或離異,或者和吸毒者、精神病患者、自殺者或犯罪家庭成員一起長
36 大。半數被調查者表示,他們在兒童時期曾目睹或親身經歷過痛苦的體驗。這一調查明顯地顯示出創傷和艱難是普遍性的現象,並超越了所有的社會經濟標準。不愉快的童年體驗所產生的影響同樣也在報告中有所論述。不出意料,童年遭遇的不愉快經歷數量越多,它所造成的影響越顯著。這些影響包括焦慮、抑鬱、酗酒、身體健康問題甚至早夭。
在繼續這個話題之前我們想加入一些想法。人們對
不幸的態度各異,而早年的生活情境也不會自動限定你的命運。你的童年經歷並不能讓你告訴自己關于你的故事。至少這兩者間不是一對一的關係。成千上萬人有著可怕的童年時期,但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詮釋了他們的故事。例如,三個在同樣相當暴力和遭受虐待的家庭長大的兄弟,卻有非常不同的故事,原因就是他們用個性化的方式在頭腦里詮釋了他們的經歷。比起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對你的思維更有力的是你怎樣對待這些記憶。
37
我們已經講述過創傷是如何在你體內生存的。在此
我們同樣強調故事也會在你體內繼續存活。如果你低估童年早期對你目前生活的影響,不重視你曾經相信的那些故事的力量,你的心意風暴將可能復蘇,而你也無法全然生活。要打破心意風暴的怪圈,重要的是要深入那些造成心意風暴的故事的本質。
練習:你的身份故事是什麼?
1.問你自己:“我是怎樣一個人?”
2.傾聽你內在的答案。你聽到怎樣的故事?
3.問你自己:“我相信我是有能力的嗎?我相信自己是可愛的嗎?”
4.把你的答案寫進日記或筆記本。
有條件的自我認同
你所相信的那些描述了你的故事,被稱作有條件的自我認同。你從周遭的環境吸收這些概念,而同樣地,你從外部聽到的這些並不是從你內在產生的。例如,如果一個小孩子不斷告訴你她沒她兄弟聰明,那她很自然地會把她的詮釋加諸于她有多聰明的故事里面。
我們知道,很多聰明的人都認為他們自己不夠聰明,你可能也如此。但是在現實中,我們都不可能會縮減到我們父母認為或不認為我們是怎樣的。同樣地,你也不可能由你生活中發生或沒發生的事情所界定。無論你體驗到什麼,你的童年事件都在你體內存活,因為它變成了你的故事的一部分。盡管你被它有力地影響,但那時發生的事並不能形容出你是誰的全部真相。
你可能覺得你已將過去拋在後面,在某些方面是這樣的。但除非你已經全面檢查過你的故事,你處理情緒的方式,你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你獲取成功或失敗的策略,你獲得或拒絕愛的策略,你無意地將來自你人生
38 早期的故事永久化。除非有一個意識的顯著轉換,你的認同感仍然來源于你的成長過程。
練習:探索你的認同故事
通過完成以下句子,學習更多關于你的認同故事:
我是這樣一種人。
我總是相信我曾經是這樣的。
我是這樣形容我自己的。
自身價值
不幸的是,我們中的許多人都相信我們不得不獲得或者建立自身價值,而不知道從本質上來說,我們的價值超越任何尺寸的丈量。許多父母認識不到他們的孩子有多珍貴,並非因為他們是沒有愛心或者缺乏經驗的父母,而是他們不知道所有人類自身的價值都是寶貴的。在內心深處,他們也不覺得自身的價值是可貴的。只有
當父母知道他們自己也十足珍貴並且道理無需多言時, 39他們才能完全地將此信息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們沒有從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到這一信息,或者靠自己發現這一信息,他們求助無門,只好相信他們對于自身生存環境條件的詮釋,並在不知不覺中將它們傳遞給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代代往下傳的東西,正是對于自身價值的一個誤解,它是有條件的而非無條件的。
有意無意間,我們都渴望去認識以及體驗那個全然且有價值的自己。這種渴望可能激勵你,正如它激勵了無數人一般。你已經是完整的,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可能導致你採用某些故事,比如一個好人應該是怎樣的,然後再按照你認為你應該是怎樣一個人來塑造你的生活。你不了解自己神聖的價值,你通過讓自己變成你自認為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人來補償這一點。
貝蒂的認同故事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由于父母離異,我和母親住在紐約郊區。她傷心過度,患上了心理疾病。我母親害怕水也不準我們靠近湖水。直到今天,我也害怕深水。這是我的秘密;即使和我結婚三十年的丈夫和兩個女兒也不知道。我覺得很羞恥;不能遊泳顯示了我的貧窮。我不想讓人知道我曾經是個窮女孩。我上過大學,找的老公也不錯,而我也努力工作來提升自己。我不想讓任何人知道我不會遊泳,所以我編出各種使人信服的理由來逃避水。
正如我們所有人一樣,貝蒂毫無避免地相信她的成
長經歷反映出了她自己的狀況。完全沒有那種“我是一個有價值的、珍貴的人”的感受,她認同于那種令人痛苦的貧窮,似乎那就是她曾經是誰。她表現的心意風暴特徵就是“我有問題”。盡管她受過很好的教育,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