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九月,袁世凱奉命帶著清廷的赦令護送大院君回國,還美其名曰大赦還鄉。哎,一國之君的父親,被別的國家擄掠去,然後又放回,真是毫無公理可言,如今竟然又稱其為大赦還鄉。所以各國報紙都以“大赦還鄉”四個字為題進行評說,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朝鮮的君臣都以此為恥,其中以王妃的反應最為強烈。大院君到達漢城的那一天,王妃派使者殺了三個牽涉到壬午變亂的人,以此來羞辱大院君。袁世凱送大院君回到朝鮮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院君父子互相牽制,從而使朝鮮的朝綱變得紊亂。如果朝鮮政變不斷,那麼清朝就可以找借口侵吞朝鮮,袁世凱的謀略也就可以得逞了,所以袁世凱事先就請李鴻章給韓王寫了一封書信,大意是:“袁世凱兩次帶兵來到貴國,幫助貴國渡過難關,為朝鮮人民所信任和器重。我國皇帝認為他熟悉朝鮮的情形,所以派他為護送委員,希望能使您父子融洽無間,共享天倫之樂,等等。”
當聽說朝鮮政府殺了那三個人之後,袁世凱就恫嚇韓王說:“我國皇帝恩德深厚,赦免了大院君,這都是我向李中堂竭力懇求才換來的,現在大院君剛回到朝鮮,您就殺了那三個人,這不只是令大院君沒有臉面,就是我也無法向我國皇帝和李中堂交代。一旦我國皇帝震怒,我實在為您擔憂。況且貴國每年都要向我國上書,哀求我國釋放大院君,現在如您所願放大院君回來了,卻發生了這樣的事,不僅我國皇帝會認為您所上的國書不是出自本意,就連別國也會因為您無父子之恩而感到可恥。”那個昏庸的韓王哪里能擋得住袁世凱的辯論和恫嚇呢?于是就向袁世凱詢問解決的辦法。袁世凱讓金允植轉告韓王說:“我國早知韓王不孝順,無父就是無君,恐怕將來一定會調兵到朝鮮來。之前派我送大院君時,就打算任命我為監國大臣,但我堅決推辭了,所以才沒有正式下旨,但還是命令李中堂給我口諭讓我偵探韓王的舉動。這件事情如果我如實上報,即使我國皇帝德行高厚,不來徵伐朝鮮,也必然會派大臣來監國,即使我辭去官職,但我國人才濟濟,必定會另外選派賢能的人來監國,別人恐怕就不會像我這樣一再包容,為韓王您說好話了。”韓王大驚,讓金允植再去向袁世凱討要計策。袁世凱偷偷告訴金允植說:“韓王如果真的願意改過自新,那就只有仰仗我國皇帝和李中堂的旨意,讓我國派個賢能的人來協助朝鮮打理朝政。只有這樣才能表明你們的心跡,這其實對貴國也是有益的。”金允植等人揣測到了袁世凱的心意,就請韓王給李鴻章發去函電,說袁世凱駐守朝鮮時間最久,對朝鮮的情形也極為熟悉,朝鮮從中獲益良多,乞求李鴻章轉奏朝廷,請朝廷派遣袁世凱繼續駐守朝鮮,朝鮮從他身上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幫助。袁世凱的陰謀得逞之後,他又從金允植等人的口中探聽到了一些朝鮮的秘密事情,回國報告給了李鴻章。他將這些內容重新進行了加工,謊稱這是和韓王及執政大臣的談話記錄,統統呈報給了李鴻章。這就是袁世凱之所以能夠擔任駐朝鮮辦事大臣的原因,現將袁世凱呈給李鴻章的談話記錄摘錄于下,從中可以看到袁世凱的所作所為。
與韓王的談話札記:
李中堂因屢接殿下遣使省問太公,並密懇代奏放還。因感大王孝思純篤,迭為據情奏懇。茲蒙大皇帝錫類推仁,恩準赦還,以全大王仁孝之名。李中堂深謀遠慮,恐無知愚人從中播弄,激生事端,選使不才護送東來。名為護送,實則調和貴國家庭之變。不意,抵漢未經二日,即聞毒殺一人,大辟二人,俱言為治壬午亂黨。聞之駭然,殊有負大皇帝厚澤、李中堂苦心,即區區亦與無光焉。凱明知不才,不能勝任,惟願宣布皇帝大德、中堂厚意,不料如此爽然失望。詢諸執政,均雲非幹太公,只為治亂黨耳。然何以不先不後,而獨于太公甫至之日打草驚蛇耶!太公在李中堂前,自誓歸國後絕不幹預朝政,惟有杜門謝客,以終余年而已。如今所為,將何以安老者耶?中國當道惟願朝鮮君臣父子,各自相安,庶無東顧之憂。此俱為朝鮮計,豈為中國計耶?凱所以呶呶不休者,為大王倫常大節,君國大計起見,其實與凱何幹。願大王洞鑒此意,俾免他國非笑,後世訾議,則幸甚矣。
與朝鮮執政大臣的談話節略:
金允植雲:初認穆麟德,尚屬明白,有向韓之心,誰知包藏禍心。今春充副使往日本與俄公使訂約,竟敢瞞同行之徐秋堂,與俄公使私結密約。繼俄使來韓,自撰一約稿,密呈于王。內載有由俄派教師、教練江華等營兵,並保護韓國自主獨立,韓以某地為酬等語。王雲可。召金允植、徐相雨、金宏集三大臣及俄使入宮,連王共五人,即可議定鈐押互換。其用意在先誘王答應,然後挾王命以劫植等書押。事出倉卒,不敢不從。幸穆透于其友,為植偵知,驚駭極矣。遂邀諸大臣入宮諫王,以事關重大,萬不可輕許。王亦心異之。穆知事不成,告植雲:此朝鮮大利益事,國王何故猶豫,頗有懟色。植以此事太大,何不告政府轉商天津。穆曰:中國其如俄何?此約若成,韓之幸福無量,豈但中國不敢小視,西洋各國亦不敢輕韓;如不決,恐禍將至。許多恫嚇之語。繼經植等與俄使三次會談,俄使色怒;穆又倡言韓每事皆屈于人,而獨逞強于俄,殊可怪也。俄不甘休,必至兵連禍結而後已。凱告以俄聽穆詭謀,以為朝鮮不嫻外交,大施恐嚇,即可依從。君須抱定宗旨,牢不可破,俄必以穆言不可聽,轉交好于韓,此離間之一法也。凱當設法誘穆到天津,求李中堂另派差委,俄方構兵于英,斷無分兵向東之力,且亦明知如此大事,果興兵,中國必全力助韓。日本共處亞細亞臥榻之旁,豈能容人酣睡耶,亦必並起而攻。英截其海,土耳其躡其陸,俄勢雖大,必不能敵中、英、日、土四國也。若再以大言相嚇,可對以寧亡國亦不允此鬼祟之謀,此事自可收束,無足慮也。
以上兩則談話記錄是不是袁世凱真實的談話記錄,還不敢肯定。人們都說袁世凱這個人喜歡誇大事實,由此可見一斑。李鴻章得到袁世凱報告的關于朝鮮的種種情形後,就秘密上奏清廷。大意是:
韓王暗弱無主,易受人愚,此次為穆麟德所賣,茍非袁世凱向其執政諸大臣開誠布公,曉以利害,即與俄結密約,大局將不堪設想。現韓王雖已猛省,穆麟德為袁誘回天津,而俄人仍施恐嚇手段,未肯甘心。韓人不嫻外交,遇事無所措手,自移師內渡後,僅有陳樹棠駐韓為辦理商務委員,與其朝政多隔越,韓果受日、俄之愚,後患不可思議。袁世凱久駐韓京,熟悉情形,兩次肅清韓亂,其君臣大相欽佩。此次因袁世凱送大院君歸韓,韓念袁從前駐韓獲益良多,函稱袁世凱離韓數月,如失左右手,請為代奏派袁世凱駐韓襄助一切。查其所請,係出至誠。袁世凱忠亮明敏,心地誠篤,倘準如所請,改為總理辦事大臣,現駐韓辦理商務委員陳樹棠,已經期滿,應即調回以袁接充,實于禦外撫藩,兩有裨益。
清廷下旨同意按照李鴻章所請示的內容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