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得到康有為之後,就對他言聽計從,變法圖強,凡是有益于新政和讚成變法的人,光緒帝都越級對其進行了提拔( 此後因這件事而殃及其身的人,有劉光第、康光仁等六人,只有袁世凱幸免 )。當時,袁世凱是候補侍郎,並有專折奏事的權利,原旨如下:
上諭,現在練兵緊要,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忠勇勤奮,校練認真,著開缺以侍郎候補,責成專辦練兵事務,所有應辦事宜,著隨時具奏。當此時局艱難,修明武備,實為第一要務。袁世凱惟當勉益加勉,切實講求訓練,俾成勁旅,用副朝廷整飭戎行之至意。欽此。
戊戌政變的主要人物是康有為,但他覺得那些一直附和他的人都得到了顯赫的官位和爵位,而自己僅僅是個軍機章京,康有為因此悶悶不樂。加上尚書許應轐、禦史文悌先後多次上書參劾康有為,康有為自知在朝廷被大家所不容,此時他在朝廷中的境況就好比“未必漢庭容賈誼,恐妨江夏殺禰衡”這句話所寫的一樣。此時康有為知道,如果只是這些大臣的力量並不足以破壞他的計謀,群臣的言論也不可能撼動光緒帝的思想,能挾制光緒帝的只有西太後一個人,所以他很擔心群臣會用蠱惑光緒帝的方法去蠱惑西太後,那樣,自己改革圖強的大事就完了。所以康有為想成就偉大的事業就必須鼓動光緒帝大義滅親,想成就偉大的事業就不得不依靠兵力,只有這樣才能成功,而統兵的將帥中只有袁世凱不是個普通人。康有為于是就有了拉攏袁世凱的想法。當時有三種說法,現分作甲乙丙三種說法于下:
( 甲 )說康有為自以變政為主動者,他人隨而附和之,均得顯榮爵位,實有不甘,以光緒帝幼弱可欺,窺竊神器,其思想為人所不及料。一面憑空結撰,密告光緒帝,謂由西太後內監處探來消息,後將害帝,另立某貝子為帝。一面假傳光緒帝密諭,召袁世凱,命其帶兵三千入都圍頤和園,殺西太後。袁問有皇帝詔書否?康答面奉口詔。袁曰我須面君,康阻之。袁知康偽傳聖意,陽許從容計議,陰急報知榮祿,遂破其謀。
( 乙 )說光緒帝密詔康有為入內,泣告以太後不久將行廢立,命康設法救護。康有為叩頭流血,對以臣當犧牲此身,保皇上萬全。帝又諭康宜自保,勿久居危地。于是康與帝密謀,藉往上海辦報為名,脫離虎口。帝遂授康以親筆詔書,其大意命其聯合疆臣及統兵大將,起義勤王。康得天子手詔,遂與袁世凱圖謀。袁主緩圖,約俟秋操兩宮巡幸天津,乘機舉事。康主急行,欲袁世凱即日帶兵起事。兩人雖同謀而意見各歧,袁為個人祿位計,恐康事敗累己,陰洩其謀,康事遂敗。
( 丙 )說謂康有為早蓄陰謀,嗾光緒帝下詔,于是年秋侍西太後至天津等處舉行大搜之典,乘機起事。兼以康所設之保皇會旨趣,有保光緒不保大清之語,為頑固黨與裁黜之官員藉口,密陳于太後,請復垂簾訓政。太後許之。李蓮英密告袁世凱。袁以曾入康黨,往來函牘甚多,恐為所累,遂往謁榮祿。密陳與康曾通往來,近見其種種妄謬,其人心地叵測,恐有不軌之謀。榮亦聞有種種傳說,深以為慮,袁言正觸其縈緒。榮遂囑袁入都,密偵康有為之舉動。康之為人,本無一定宗旨,時又鬱鬱不自得。袁以利害探之。康不知袁之來意,遂信口而談。謂皇上曾諭我與君密謀弒太後,去維新之阻力,事成,予不次之超遷。我因向未與君晤面,未敢造次相謀。今君果具此熱心,願先報知皇上。袁曰:“須得皇帝手詔,方為名正言順。”康曰:“事宜縝密,當囑弟廣仁見皇上圖之。”( 時康廣仁在上書房教光緒帝英文 )遷延三日,袁以不能久留北京,向康追問消息。康以既已許袁乞皇上手詔,無手詔似不能取信于袁,度謀諸皇上,勢不能得,只有偽造皇上手書付袁。袁得書,不赴寓所,直至火車站,搭車奔天津,密報榮祿,並呈偽手詔。康有為予袁手詔後,見袁行色匆匆,知事不妥,旋往訪袁,已無蹤跡,遂追至天津,遇袁途次。康呼之,袁乘肩輿,佯為未聞。康知袁必有詭秘之謀,即乘汽車至塘沽,搭汽船往上海。故康有為之行,康廣仁亦不知其去向。榮祿得袁之密報,遂持偽手詔直赴頤和園,見西太後。後得榮之密告並詔書,即起駕,直造光緒帝之寢宮。帝已臥,後就床前責之,曰:“爾與康有為幹得好事。我自熱河遭肅順等之叛,以迄于今,不知幾何艱難險阻,迨又撫養爾成人。方謂可以自立,撤簾歸政,我有何罪,爾與康有為謀殺我?”帝聞是語,如平空之降霹靂,碰頭泣對:“實不知情。”後遂擲手詔于帝前曰:“爾可自看。”帝百口莫辯,于是遂下詔拿康有為。而康已抵太平洋海中,惟獲康廣仁及劉光第等六人,刑于市。
以上三種說法,甲說見于《 民報 》,是廣東某個詆毀康有為的人的著作。康有為黨派的機關報對于這一說法不置可否,似乎默認了這種說法。乙說見于《 戊戌政變記 》,丙說見于當時香港和上海的報紙。雖然三種說法各有異同,但是這三種說法對于康有為的行動被袁世凱破壞這一觀點,是相同的。按照甲說,袁世凱是有功于皇室的;按照乙說,袁世凱是光緒帝和康有為的公敵;按照丙說,袁世凱的權詐之術加速了康有為的失敗。我對于以上三說都有些懷疑,但是在此不做具體解釋,到後面再做詳細論述。
戊戌政變發生在八月,康有為逃往外國,清廷只能株連了康有為的黨徒。西太後又垂簾聽政,召榮祿入政府,命令袁世凱暫時護理( 清朝官制,官吏出缺,由次級官守護印信並處理事務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