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袁世凱辦事,我放心

時間:2012-11-13 03:54   來源:中國臺灣網

  袁世凱接到催促他赴任的聖旨後,就由山東北上。現節錄他就職時寫的奏疏于下:

  ……臣于本月十一日,自濟南束裝就道,星馳北上,十六日行抵高陽途次,準護督臣周馥將欽差大臣關防、直隸總督關防、長蘆鹽政印信各一顆,並王命旗牌文卷等件……耪送前來。臣于十七日恭設香案,遙望行在,叩頭謝恩,敬謹接收。即于是日馳詣保定省城,到任視事。伏查直隸居天下封疆之首,北洋當各國交際之衝,在平時且措手為難,至今日猶仔肩倍重。臣駑庸自顧,蚊負堪虞。惟有殫竭血誠,黽勉夙夜,舉凡軍務洋務,以及地方善後更新各要政,次第規畫,切實經營。知公家之利無不為,酬高厚之恩于萬一。

  袁世凱上任之後,一面和各國商議撤兵的事情,一方面密請兩宮太後回京。並囑托李蓮英轉告西太後,回京可保萬全。兩宮太後于是決意回京,下詔說:

  現在時局漸定,回京有期,袁世凱共保東南疆土,盡心籌畫,卓著勳勞,自應同膺懋賞。署直隸總督袁世凱,著賞加太子少保銜。欽此。

  袁世凱得到詔書後,知道兩宮太後不久就會回到北京,于是督促有關部門把聖駕進程的道路進行了修繕。路修好後,袁世凱就趕去迎接聖駕。十一月十五日申時,袁世凱在順德接到了兩宮的聖駕。兩宮當即召見了袁世凱,對其大加表揚。當時兩宮把袁世凱和岑春嬧看做了自己的左右手。十一月二十五日,下詔說:

  署直隸總督袁世凱,山西巡撫岑春嬧,著加恩賞穿黃馬褂,並在紫禁城內騎馬。欽此。

  兩宮太後回京後,果然安然無事,八國聯軍也退出了北京,北京又重新呈現出了一番太平景象。西太後對袁世凱的信任、對他的器重,是以往的大臣從來沒有得到過的。這年十二月二日,朝廷又下詔說:

  現值時局大定,亟宜整頓路礦,以開利權。著仍派王文韶充督辦路礦大臣,加派瞿鴻禨充會辦大臣,張翼幫同辦理。其關內外鐵路事宜,改派袁世凱接收督辦,胡炳棻會同辦理。務各認真籌畫,實事求是,以保利權,欽此。

  這月初七,朝廷又下詔說:

  袁世凱著參預政務事宜。欽此。

  八國聯軍退出北京後,義和拳的余孽又有死灰復燃的趨勢。當時清朝朝野上下,經過了一番挫折之後,都增長了不少見識,一切要政都聽從于袁世凱。西太後對袁世凱也是言聽計從。袁世凱認為義和拳的余孽還沒有肅清,只有用兵力進行鎮壓,才能起到震懾的效果。袁世凱于是上書請求訓練新兵。袁世凱此次練兵,他的軍事學問又長進了一步,竟然效倣起了文明國家的徵兵制度,清廷也應允了他的做法。

  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 )二月,袁世凱說母親一直未葬,上書懇請按禮制為母守孝三年。上書的內容摘錄于下:

  竊臣于光緒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山東巡撫任內,丁本生母憂,經一再瀆陳愚悃,懇請開缺守制,並回籍營葬。疊奉溫諭,賞假百日,即在撫署穿孝,假滿後改為署理。並允俟大局定後,再行賞假回籍營葬。天語煌煌,仁至義盡。既念地方之重,策勵優加;復曲體臣子之私,矜憐無已。聖恩高厚,幬載同深。臣復何辭,敢違明詔,勉抑真慟,忍泣效忠,冀俟時局稍平,再申前請。不圖甫經銷假,忽奉九月二十七日上諭……眷注愈隆,任寄愈重。益驚慚于非分,彌跼蹐以難安。當復披瀝愚誠,仰懇收回成命,詔旨弗許,敦促就道。時方多事,義難固辭,遂以素,玷辱高位,負咎銜恤,遷延至今。伏念臣薄植庸材,本無經濟,叨承寵遇,疊沐殊施,碎骨糜軀,不足雲報。夙夜自警,感激馳驅,但有為國盡瘁之心,從無瞻顧畏難之念。惟是忠孝大閒,名教攸關。不孝其親,即不可以為子,不可為子,尚安能以事君?昔曾國藩剿賊江西,寇氛正熾,律以金革毋避之義,宜可墨經從戎,然一聞訃丁憂,尚且抗疏再三,堅求終制。胡林翼起復視事,然奏明出都辦賊,以軍事為己任,公文悉由督臣主持。彭玉麟以鹹豐二年丁母憂,未及終喪,出而討賊,同治七年請補守制。疏稱:士大夫出處進退,關係風俗之盛衰;又謂天下之亂,多在士大夫之進無禮而退無義。李鴻章身任北洋,其母病歿,正值海防吃緊之際,然猶奔喪營葬,兩次回籍。臣之駑下,略無才望,可比諸賢,而于親喪自盡之忱,方寸縈回,末由自解。溯自上年遭罹大故,即荷聖慈曲加慰留,雖經賞假治喪,臣究未嘗一日離乎官所。既而奉命北上,倉猝成行。惟時臣母停櫬山東,僅由臣同母兄世廉等扶侍回里,臣並未得匍匐奔送。方今窀穸未安,先靈未妥,慎終之事,缺略尚多,追念劬勞,抱憾何極。況臣體素贏弱,憂患余生,益多疾病,氣血虧損,肝脾兩傷,頭暈心悸,不時間作,自揣精力,實不足再任巨艱。徒以世局紛紜,王事靡監,臣又屢奉移孝作忠之諭,不敢以私廢公,幹冒不韙,栗栗恐懼。茲幸仰賴皇太後皇上憂勤所積,默挽天心,鑾輿復返乎京都,宗社永綏于磐石。中外修和,遐邇悅豫,太平之象,拭目可期,皆非臣愚所能讚助,有臣不見其多,無臣亦不患其少。矧中興大業,締造方新,正當惇敘彝倫,明示中外。而督臣職司風化,直境地領畿疆,尤為百官所具瞻,實係四方之觀聽。如以銜憂晏病,疚以不祥之身,長此靦顏充位,下重微臣貪位忘親之咎,上負聖朝孝治天下之隆。內而慚疚百端,外而指摘交集。即使勉強從事,恐措施失當,貽誤滋多,是于國家實為絲毫無補之人,而于微臣徒有一息難安之隱。進與退皆失其據,忠與孝兩潰其防。臣心益悲,臣罪更甚。且臣接閱家書,擬于秋初舉行葬事,屈計啟窆之期,轉瞬即至,而卜地修壙,以及一切附棺之需,安厝之儀,均須預先審度經營,方足以昭詳慎而免率略。惟有吁懇天恩,俯加原諒,準開直隸總督兼充北洋大臣署任,俾臣回籍終制營葬,稍安愚拙之分,曲全母子之情,用贖罪愆,藉寬清議。

  臣今年甫四十有四,居廬之日有限,報國之日方長。一俟大事粗完,即當泥首宮門,力圖報效,決不敢自等廢棄,仰負生成。螻蟻微忱,號泣上訴,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袁世凱上書後,清廷以義和拳的余孽還沒有清除幹凈,天津還沒有收復,所以下旨說:

  袁世凱奏,懇請回籍終制營葬一折,覽奏。情詞懇摯,具見孝思。值此時局多艱,直隸地方緊要,辦理交涉及善後一切事宜,正賴該署督悉心籌畫,宏濟艱難。所請回籍營葬之處,著俟秋間查看情形,再行賞假。該署督務當仰體朝廷倚畀之意,移孝作忠,力圖報稱,用副委任。欽此。

  這年二月,直隸威縣的土匪造反,光宗縣的匪首景廷賓也聚集了幾萬民眾。當時清廷因為與俄國簽約的事想和袁世凱商議,就借著隨從鑾駕去謁拜皇陵為名,召袁世凱入京和軍機處商議。袁世凱聽說有土匪造反就沒有馬上入京。

  袁世凱派清河道袁大化、大順廣道龐鴻書、候補道倪嗣衝、陸軍統領知府段祺瑞等人率兵去清剿光宗縣的叛亂。清軍捉到景廷賓後,將其臨街處死,其余的土匪也就一哄而散了。袁世凱于是上報朝廷,說已經肅清了殘匪,並請求獎勵各有功人員。這次戰役從土匪造反到被平叛僅經歷了一個月,有人說袁世凱故意誇大聲勢,實際上,袁軍濫殺無辜,只是希望得到褒獎;有人說景廷賓本是良民,因為該縣的縣令魏祖德收捐,景廷賓因為無力上交才聚眾抵抗,並不是叛黨。等到有禦史彈劾魏祖德時,朝廷就下旨將這件事交給袁世凱查辦,在查明之後如實上報朝廷,不得有任何隱瞞。魏祖德還沒有上任的時候,景廷賓就已經聚集了幾百人,當時該縣的縣令請兵鎮壓,但是等士兵一到,景廷賓一夥就散掉了。袁世凱就以該縣謊報軍情,將原縣令撤了職,讓魏祖德做了縣令。魏祖德上任後因無錢修教堂,就打算賣掉學校辦學用的公田,但遭到了眾多鄉紳的阻攔,之後魏祖德又想按畝收捐,也沒能實行。景廷賓就借著抗捐的名義,聯合威縣、巨鹿等處的土匪,揭竿而起,數日間就召集了幾萬民眾。袁世凱以魏祖德辦事不善,革了他的職,了結了這件事情。之後,袁世凱採取圍剿和安撫相結合的辦法,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擒拿了數萬名民眾,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此次清剿土匪,自己的功勞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褒獎,反而得罪了朝廷,長此以往,自己再想幹什麼事情恐怕都無處下手了。于是他反復思量:西太後雖然對自己日益器重,但是若無政府的援助,最終還是難以成事。袁世凱深知這是清廷常年積累的習慣,于是他一面回稟朝廷,一面打著隨皇帝出行的旗號到京城去活動了。

  袁世凱三月入京,覲見之後就去拜見了慶親王。當時榮祿已經去世,總理衙門改稱為外務部,由慶親王統領。梁鼎芬參劾袁世凱的奏折中說,袁世凱三次拜謁都沒有見到慶親王,十分恐慌,說的就是這件事情。筆者按語:袁世凱以參預政務大臣的資格奉召入京,與軍機處秘密商議要事,慶親王作為軍機處的領袖,說三次拜謁都沒有見到慶親王,誰會相信呢?我們從這里就可以看到頑固派是多麼善于誇大聲勢。但是當時袁世凱直隸總督的位置還沒有補實( 舊時官員任職有實缺、署事、代理之分。實缺三年一任,補任實缺謂之補實 ),庚子之亂過後,王公大多經濟拮據,有人說袁世凱給王公貴族們都饋贈厚禮作為補缺的答謝,也許是可信的。

  袁世凱會晤慶親王後,兩人之間的情意變得非常融洽。慶親王為人厚道,關于清朝與俄國訂立條約一事,袁世凱暗中給慶親王出了很多主意,慶親王對此非常滿意。等袁世凱隨從皇上從清東陵回來後,五月初四就接到聖諭:

  袁世凱著補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欽此。

  朝廷任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在這個時候任直隸總督,所面臨的形勢確實非常不樂觀。袁世凱憑借著自己做山東巡撫時候的聲望,各國都還比較重視他,所以他和各國交涉的時候,還比較順利。袁世凱現在不用武力而靠酒宴談判中克敵制勝,至少也沒有落下什麼埋怨。等到七月,袁世凱和各國統兵官商議,準備接收天津。當時天津被八國聯軍所佔領,按照戰時的公法,天津應由統兵官管理。所以到這個時候各國都應遵守國際公法退出天津,所有有關清朝的國家財產以及臨時收入、地方的管理權等,都應交由袁世凱管理。袁世凱將所有的一切接收清楚後,就上書向清廷申報:

  竊臣查天津交還一案,應由臣率同在津文武地方各官,前往接收。當經檄飭文武各員弁,先期赴津,于七月初五日與各國駐津都統,及各執事司員,業經晤面。各都統接見均甚歡,任華官在天津地方部署一切,並準各委員至該都統署,考查各司員所辦之事。

  查天津自各國創設都統衙門,治理地面,自天津全縣,以逮寧河縣境、塘沽、北塘,沿海各處均歸管轄。該都統署內,劃分八股辦事:一總文案,一漢文案,一巡捕,一河巡捕,一發審,一庫務,一工程局,一衛生局。其外復劃分四段,一城北段,一城南段,一軍糧城段,一塘沽段。每股均各派員分司其事,此各國在津治理地方之大略也。現既議定接收,所有各股,均經臣預先遴員接替,並將臣前在保定募練之巡警隊兩千人,預調來津接辦。其各國原設之華捕一千余人,亦暫行酌留,免其流落滋事。復在附近津城二十里內,按東西南北及四隅,分設保甲局八處,每局派文武員弁各一人,統帶馬步巡丁,稽查匪類。其二十里外,則分撥營隊,扼要屯扎,海口及附近鐵路各處,酌派水陸巡警隊分布彈壓。以上各項,均飭由唐紹儀等,先期籌商,布置就緒,議明于十二日一律任事。臣于十一日陛辭請訓後,十二日由兵乘火車啟行,有印度一隊,在京火車站排列相送,午刻駛至天津。各國都統均至車站迎迓,派有華捕一隊站班,另派華捕作為護兵。臣當即帶同文武各員,徑赴該都統署,將所有地段,及官家各產,一一接收。並由各都統當面呈交各件:一同議目錄,一財務簿,一銀款票據,一各案犯卷宗,一各工程卷宗,一各合同底卷。其出入款項,除各都統支用外,計實存銀十八萬五千余兩,洋銀四萬余元,均留備地方各項善後工程之需。由臣與各都統簽字畫押,彼此交割完竣。各都統肆筵設席,款勞如禮,致敬盡歡。即將都統衙門裁撤,各聯軍巡捕隊一律開拔離津。該都統等復至臣處告別,臣即于是晚延請各都統,暨各司員宴會酬酢,雍容樽俎,藉固邦交。此臣馳抵天津接收地方之大概情形也。

  復查天津自歸各國轄治,迄今已閱兩年,深宮時宵旰之憂,編氓日切雲霓之望。茲幸仰賴朝廷德化,感動遠人,是以各國敦尚信義,如期歸還。臣蒞津之日,紳商士庶,夾道歡迎,鹹以重見漢官威儀為幸。而市廛獪獥,多有升舉國旗,懸結燈彩,以志慶賀者。中外輯和,四民欣悅,實足仰紓宸。惟天津為南北通衢,五方雜處,宿姦藏蠹,良莠不齊。現雖收回地面,而應辦善後各事棼如,稍一不慎,弊端立見,且不免貽人口實,措理良非易易。臣惟有督飭所屬文武各員,酌度機宜,妥籌辦理。並擬趁此變亂之後,將從前各項積習,痛予刷除,務期弊去利興,庶以仰副聖朝整頓地方至意。

  袁世凱接收完天津,在將一些大事簡單地布置完之後,以生母的葬期臨近為由,上書懇請清廷批假兩個月回老家葬母,接到聖旨說:

  袁世凱著賞假四十日,回籍營葬。該督之母劉氏,教有義方,加恩賜祭一壇。著河南巡撫派員前往致祭。欽此。

  朝廷準了袁世凱40天的假期,褒獎其母教子有方,並令河南巡撫派人前去吊唁。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