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接到聖旨後,就上疏答謝皇恩,然後啟程返回老家,袁世凱的上疏是這麼寫的:
伏念臣自遭大故,迭次陳情,仰蒙溫言慰勉,糜軀莫報,刻骨難忘。溯臣母棄養以來,備沐飾終之典,義方教子;九州共聞天語之褒,封誥榮親,一品特極朝班之貴,凡此恩施之渥沛,均非夢想所敢期。茲以卜兆之屆時,復荷恩綸之下逮,深宮垂眷,備及歲時響祭之周詳,慈母承恩,永為宗族交遊之光寵。在聖人孝治天下,禮莫大乎尊親;在微臣身有自來,感尤深于生我。子孫世世,荷高天厚地之隆施:寒食年年,奉清酌庶羞以告獻。雖恩榮之備至,慚報稱之無由。臣惟有謹將應辦事件,從速清厘,克日束裝,戴星就道。故鄉千里,履霜露而倍覺愴僂;帝陛九重,戀闕廷而敢有濡滯。一俟葬親之事畢,從此報國之日長。
袁世凱回家所帶的官員、仆從和護衛的兵隊有幾百人之多,這是因為袁世凱自擔任官員以來這是第二次回家鄉。袁世凱第一次回家為嫡母丁憂( 朝廷官員的父母親如若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即為丁憂 )時,曾受到鄉里的侮辱,所以他就為自己立下了題橋之志( 司馬相如,年少時十年寒窗苦讀,等到壯年之後雖然滿腹經綸,但仍貧窮未得志。所以,當他入蜀時,特在橋柱上題下了:他日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 )。所以這次回鄉袁世凱格外鋪張,為的便是炫耀鄉里。袁世凱現在是堂堂的總督,奉命回鄉葬親,在官場已經是應接不暇了,又加上袁世凱愛張狂,所以他讓直隸和河南兩省的各級官員都來參加,一時間袁世凱家門前,摩肩接踵,車水馬龍。當時北京的《 公益報 》曾寫了衣錦還鄉的文章諷刺袁世凱,這觸怒了袁世凱,隨後《 公益報 》的記者遭到了逮捕,《 公益報 》也就此消失了。
清朝有一夫多妻的習俗,且嫡庶的界限極其清晰。袁氏的家風也十分重視禮法。袁世凱本來就被嫡兄所輕視,他的二哥袁世敦為人極其嚴厲。最初袁世凱非常害怕他,凡事都要向袁世敦請教,絲毫不敢超越自己的權限。這次袁世凱回到老家,官居極品,代表著封疆大吏,既承擔著皇帝的褒獎,又被賜同皇帝一同祭祀,是袁氏一家從未有過的殊榮。關于喪葬禮節,袁世凱大多都不向他的二哥稟報,他這樣做就超越了一個庶子的權限。雖然他的兄長常拿嫡庶之制來限制他,但是袁世凱置若罔聞,袁世敦于是想更多的辦法為難他。最初袁世敦請風水大師為袁世凱的生母在祖塋旁佔卜了一塊塋地,袁世凱認為這塊地方不好,就又專門請了風水大師佔卜了別的地方來安葬他的生母,從此兄弟二人感情開始不和睦。
袁世凱葬母之後,就繞道長江一帶,然後回到直隸就職。雖然此時的袁世凱是封疆大吏,但和東南各督撫一面都沒見過。袁世凱從溫處道 〔 清代中國浙江省行政區劃之一。康熙九年( 1670 ),設杭嘉湖、寧紹臺、金溜嚴、溫處四道于浙江省內,介于省與州縣之間。行政長官俗稱“道臺”,溫處道轄溫州、處州兩府。袁世凱曾擔任過該職務 〕 到總督北洋,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南方各省的督撫像張之洞等人都是些資歷深厚之人,他們之所以不認識袁世凱,是因為袁世凱升遷的速度太快了。有的人認為袁世凱特意到江南來,只不過是聯絡各省的督撫罷了。
當袁世凱回老家的時候,北洋大臣交給了直隸藩司吳重熹護理。袁世凱回到天津後,就上書請求接回印綬,接到的聖旨是:
袁世凱著派充督辦商務大臣,與張之洞會同辦理,並會議各國商約事宜。欽此。
十一月初九,又接到聖旨:
現在八旗挑選兵丁已逾萬人,著派魁斌、溥倫、桂春、景灃、榮慶、鐵良于所挑人數內,再行挑選四千人,並著姜桂題隨同遴選。所挑之人數,先派三千人交袁世凱認真訓練,期成勁旅;其未經挑入之兵丁,如有尚堪充選者,著一並記名。俟著有成效,再行輪次分派前往,俾資練習。欽此。
袁世凱接到訓練八旗兵丁的聖旨後,就入京陛見,袁世凱在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時說,沒有軍隊就無法立國,全國除湖北省之外,各省的軍制都還是以前的舊制,只是在浪費國家的錢財,必須各省通力協作才行。這時西太後把袁世凱看做股肱心腹,所以對他言聽計從。于是下詔:
練兵之道,最忌紛歧,曾經迭次降旨,飭各省督撫整頓兵制,期歸一律。乃近來各省奏報,仍多搪塞,絕少切實辦法,殊難望有成效。查北洋、湖北訓練新軍,頗具規模,自應逐漸推廣。所有河南、山東、山西各省,著速即選派將弁頭目,赴北洋學習操練。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各省,選派將弁頭目,赴湖北學習操練,成後即發回各原省,令其管帶新兵,認真訓練,以資得力而期畫一。每年由湖北、北洋請旨簡派大員,分往校閱,按其優劣,嚴加甄別,用副朝廷整飭武備,實事求是之至意。其詳細章程,著袁世凱、張之洞妥議會奏,請旨遵行。欽此。
十一月二十七日又下旨:
正陽門工程,著派袁世凱、陳璧核實查估修理。欽此。
十二月十七日又下旨說:
前因電務為軍國要政,應歸官辦,已諭令袁世凱、張之洞籌還商股,將各電局悉數收回,候派大員經理。著即派袁世凱為督辦大臣,直隸布政使吳重熹,著開缺以侍郎候補,派為駐滬會辦大臣。該局改為官辦之後,其原有商股不願領回者,仍準照舊合股,朝廷于維持政體之中,仍寓體恤商情之意。該大臣等務當通籌全局,認真辦理。將從前積弊,一律剔除,以期上下交益。欽此。
清光緒二十九年( 1903 )正月,朝廷下旨雲:
三載考績,為國家激揚大典,京內外滿漢諸臣,有能恪供職守,勞績最著者,允宜特加甄敘,以示優異。茲當京察屆期,吏部開單奏請,朕詳加披閱……直隸總督袁世凱……盡心規畫,勞怨不辭,均著交部議敘。欽此。
這年的三月二十五日,朝廷又下旨,說:
通商惠工,為古今經國之要政,自積習相沿,視工商為末務,國計民生,日益貧弱,未始不因乎此,亟應變通盡利,加意講求。前據政務處議復,載振奏請設商部,業經降旨允準。茲著派載振、袁世凱、伍廷芳先訂商律,作為例則,俟商律編成奏定後,即行特簡大員,開辦商部。其應如何提倡工藝,鼓舞商情,一切事宜,均著載振等悉心妥議,請旨施行。總期掃除官習,聯絡一氣,不得有絲毫隔閡,致啟弊端,保護維持,尤應不遺余力。庶幾商務振興,蒸蒸日上,阜民財而培邦本有厚望焉。欽此。
這年十月京師特設了練兵處,聖諭如下:
前因各直省軍制、操法、器械未能一律,迭經降旨,飭各督撫認真講求訓練,以期畫一。乃歷時既久,尚少成效,必須于京師特設總匯之處,隨時考查督練,以期整齊而重戎政。著派慶親王奕劻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近在北洋,著派充會辦練兵大臣。並著鐵良襄同辦理。該王大臣等受恩深重,務當任勞任怨,認真籌辦,以副朝廷力圖自強之至意。其應辦事宜,著該王大臣等隨時妥議具奏。欽此。
以上所記的是袁世凱受到的多重恩惠、各種專職和兼差,袁世凱能得到如此的知遇,真的是他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