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感情的表達是那麼優雅,那麼大膽
高曉春:我們曾聽過由您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那唱腔之美、舞蹈之美、服裝之美、情愫之美——真真切切地觸動了我們的古典文化意識,打動了我們的心。我想問的是:您為什麼要叫它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第一,《牡丹亭》是一部愛情神話,女主角杜麗娘16歲,男主角柳夢梅也只有20歲,它本來就是歌頌青春、歌頌愛情的一部戲。第二,昆曲本身可能有衰落的時候,但是它有堅韌的生命力,它不會死亡。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空前盛況可以印證這一點。第三,我們不能讓昆曲的觀眾老化,我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走進戲院看我們的《牡丹亭》。尤其是大學生,他們吸收精美文化的能力強,如果昆曲沒有他們的關注,昆曲的前途將會是暗淡的。青春版《牡丹亭》經兩岸三地演下來,的確也達到了這個目的。所以我想我們定位青春版《牡丹亭》,可能是正確的方向。
高曉春:《牡丹亭》演了幾百年了,青春版的《牡丹亭》與之有些什麼不同?
白先勇:我們有個大的原則,就是一定要遵從昆曲的古典美學。昆曲已有500年的歷史,曾經一度成為我們的國劇。從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朝,有大量的文人、音樂家、表演藝術家投入創作,它的表演方式和音樂等在各方面都達到了高度的精確、精美、精致,這種風格一直傳承下來——這就決定了我們做青春版《牡丹亭》的時候,應該是把傳統的、精髓的表演方面的東西留下來,但是,若要留住觀眾,還要賦予它現代的、青春的面貌。比如說,我們的服裝,大家都說它美,美得不得了,我們是怎麼做的呢?除了尊重傳統外,我們在色調的搭配上、刺繡的設計上非常講究,講究一個“雅”字。美的東西是大家都喜歡的,不是嗎?
昆曲的美是抒情、詩畫的。我們按照這個原則去設計一切,所以我們的物體是抽象的,舞臺是寫意的——你也看到了,我們用一個背幕的投影,將寫意、淡雅的畫片放在上面,換句話說,我們把一個傳統的戲劇放在現代舞臺上,讓它的生命煥發起來。
高曉春:昆曲是您一生的最愛。您說,為讓全世界看到中國最美的藝術,您甘願做傳播中國文化的終生義工。是否有人問過您:都E時代了,E時代的青年還能夠欣賞昆曲、欣賞《牡丹亭》嗎?
白先勇:E時代青年的心中也有美麗的愛情神話啊!不是嗎?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渴望能有那種天長地久的情感,盡管有的時候它遙不可及,盡管對有的人來說它永遠無法實現。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場場爆滿,而且70%左右的觀眾是青年,這說明了什麼?至少說明E時代的青年看懂了那個生生死死的愛情故事。
青年們會看到——在明朝,感情的表達是那麼優雅,那麼纏綿,那麼細致,那麼大膽。你看看那些戲詞,比現代作家寫的大膽多了,卻又是那麼美,所以現在的青年才聽得如癡如醉。有一個比較,比如說,我們看電影,電影里的愛情很多時候是速成愛情,而昆曲《牡丹亭》里的杜麗娘和柳夢梅,眉來眼去20分鐘,就這麼樣一來一往——這就夠美了,昆曲里有一個詞兒,叫做“無歌不舞”,就是唱一句,一定會跟著一個優美的動作,所以,它不像其他劇種,唱著的時候可以半天不動,它是小生唱,旦角要配;旦角唱,小生要配,他們是一起舞。那種纏綿讓你看是那樣過癮。演出結束時,那麼多人衝到前臺來,拍手、喝彩,就是不肯離去,為什麼?我想,是古典的美,是愛情打動了年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