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的“毒害”太深了
高曉春:您曾經在兩會上提出一個方案:不加緊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就是犯罪。這個問題一提出,就得到了與會委員的積極響應。您為什麼要把搶救少數民族文化提到這樣一個高度?
馮驥才:2003年,我們就開始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普查工作。這些年里,我奔波于縣、鎮、鄉,甚至是村之間,為什麼要到農村去,要到田野里去?因為我要了解第一線的情況,它會使我的判斷來得更準確。比如說,我發現了問題:這兒需要搶救,那兒應該保護,我就得跟當地的領導談,我得說服他們,希望他們能出資做這件事情。
我去了很多地方,東北的滿族,雲南的白族、納西族,貴州的苗族、侗族,我發現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比漢族的流失要快得多,這是我的第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
曾幾何時,因為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等原因,少數民族相對封閉,他們生活在自己的非常有特色的、非常迷人的文化里,基本上沒受到外來事物的衝擊。這些年來,公路修好了,電視信號進去了,再加上,年輕人進城打工、過年回家的時候,他們帶回任賢齊或王菲的唱片,帶著花花綠綠的時尚化妝品給本民族的姐妹們看,大家很是羨慕。
對于外來的文化,他們充滿了渴望。比較富裕的地區,人們就開始拆掉自己的村落,蓋上小洋樓,甚至有的民族不再說自己的語言,他們的那些長詩或者大歌,已經不再對他們的下一代唱,而是對遊客唱了,他們的服裝、他們的首飾,也只是在遊客面前穿戴……
貴州的一個文化幹部對我說:20世紀90年代末,一個法國女子在貴陽租了一個單元房,在那兒生活了6年。這6年,她都幹了些什麼呢?她花錢讓人到少數民族地區買一些老人留下來的苗族婦女的非常精美的民族服裝和燦爛的首飾。她花了很少的錢買回這些東西,然後把它們分類、打包,運到自己的國家去。我們的國家沒有非物質遺產保護法,這些東西很容易就被運出去了。一個外國學者曾對我說:15年後,你們要看中國的少數民族服飾就到我們這兒來看,因為中國已經沒有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兒。
我去雲南出差,在大理的古城里發現一個小的古玩店。這個古玩店里挂滿了瑤畫,且多是盤王圖,年款也多是道光年間的,500塊錢一張(如果你還價,還可以再便宜一些),有100多張。我很吃驚——我沒帶多少錢,只買下了其中的幾張。店老板對我說:你是內行。我問:你怎麼知道我是內行?他說:外國人就專門買這畫,我不會騙你的。他拿出一本畫冊來,法國出版的,研究瑤畫的畫冊,很精美。
你知道嗎?我們自己還沒有研究瑤畫的專家啊。
高曉春:少數民族文化的流失與漢民族文化的流失,比較起來,有著很大的不同。
馮驥才:對。我先舉個例子。一個對文化沒有興趣的普通人,你問他:李白是誰,齊白石是誰,梅蘭芳是誰,他都是知道的。為什麼?就是因為漢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歷史上看,漢民族有無數的精英人物,還有無數經典的積累,而很多少數民族,他們甚至連文字都沒有。他們只有語言,不論民間故事、傳說、歌謠,還是手藝、絕活,留存下來的大多是靠口口相傳,只要中斷了,就徹底沒有了。
與我們一樣,他們住在小洋樓里,看著電視,穿著我們這樣的休閒服裝,出門開著“寶馬”車。他們的生活是改善了,這是好的方面,但是,他們的民族沒了,文化沒了。比如,鄂倫春族,這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民族,他們有著深厚的狩獵文化,但隨著最後一個鄂倫春人從狩獵區搬到農業耕作區,鄂倫春人的狩獵文化實際上已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