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庸幽居瓜飯樓
紅學大師馮其庸也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書畫家,他專畫南瓜,畫成紅色的,很有特點,1988年秋他曾在冊頁上為我畫過一幅。
那次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他的辦公室,他為我畫完南瓜後,我將一幅家母的工筆花卉遺作交與他,請他題字,蒙他慨允。
馮先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他的辦公室地點就在恭王府大觀園里,亭臺樓閣,曲徑假山,頗有意趣。馮先生時時在這里辦公,作畫作書,我感覺他已經融在這濃重的歷史氛圍和文化氣味里了。
不久馮先生寄來他寫給劉海粟大師的詩稿,由我刊在報上,那時馮先生與海粟大師交誼甚厚。
我惦記著家母那幅遺作,就寫信給他,問有何結果,因為時間太長了。他復我一信:
士方同志:
來信收到,屬題令尊大作,因忙因病遲遲未果,近日心臟病又加重,故一直未動手,特別是我平時書寫都是大字,用的都是粗筆,令尊的畫極為工細,如題在原作上,必須有小狼毫,最好是裱後題在綾邊上,方不致損壞原作,請您理解這些情況。我明日去上海治病,月底回來,月底可先通電話,然後即請將原作取回去。我從未說過原作丟了,怎麼可能有原作丟了的事呢?請千萬放心!匆復不一一問
好
馮其庸 十一、六
我通了電話後,到馮先生辦公室將畫取回,以後也就再未麻煩馮先生了,不過,對他的一片情誼,我至今仍感懷在心。
馮先生的書法眼下頗被人看好,有收藏家展望他的書法潛在價值很大,今後可能引領一方,一路升值。馮先生給我寫信用的是硬筆,不知硬筆書法所值幾何?但此信文有誤,令尊乃令堂之誤。
馮先生近年寓居京東通州“瓜飯樓”,2004年又出版“紅學”專著《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在中國學術界產生較大反響,被稱為“馮批紅樓夢”。
馮其庸先生生于1924年,原名馮遲,字其庸,號寬堂,江蘇無錫人。1948年無錫國專本科畢業,1949年後,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是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曾獲美富布賴特基金會榮譽學術證狀。專著有《春草集》《逝川集》《秋風集》《記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家世?紅樓夢文物圖錄》《朱屺瞻年譜》《吳梅村年譜》,主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匯校》《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紅樓夢大辭典》《歷代文選》等。
馮其庸先生對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對《紅樓夢》思想內容的研究卓有成就。
馮老回憶說:“中學時讀《紅樓夢》,讀了一半就讀不下去,覺得婆婆媽媽。我喜歡《三國演義》《水滸》,看這個覺得沒勁。”
那時候馮其庸19歲,年少的他熱愛讀書,卻和《紅樓夢》擦肩而過,直到過了而立之年才與《紅樓夢》再續前緣。
1954年,馮其庸到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正好趕上批判新紅學派胡適,作為古典文學研究的專家,馮其庸不得不重新讀起《紅樓夢》。這一看,就再也沒有放下。而真正讓馮其庸與曹雪芹產生共鳴的,是在抄寫《紅樓夢》以後。
20世紀60年代,馮其庸被打成吳縌“三家村”的人物。1969年,他怕抄家時被人抄走,就偷偷把一本《紅樓夢》留下來抄寫。每天夜深人靜,馮其庸就挑燈夜戰,一筆一筆抄寫,每次幾個小時。整整一年,馮其庸按照《紅樓夢》的原行原頁,用朱墨兩色抄成,一共16本,終于在1970年下放前抄完。
這些經歷讓馮其庸對《紅樓夢》有了新的認識。他說:“《紅樓夢》實際上是寫一個人的人生,也只有曹雪芹經歷過這樣事情的人才寫得出來。”
時至今日,馮老以其85歲的高齡仍然致力于紅學的研究,他剛剛重新校訂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紅樓夢》,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校訂《紅樓夢》了。
馮先生為何將自己的住所命名為“瓜飯樓”?為何喜畫南瓜?這與他經歷有關。他回憶說:“我家窮,小學五年級失學,然後下田種地、養羊,什麼都會。八年抗戰時家里沒糧食,就吃自己種的南瓜。南瓜少,一家人不夠吃,靠鄰居再送點勉強度日。所以現在,我給這棟小樓命名瓜飯樓。我是真正的農民出身,只不過從小愛讀書受到幾位名師的指點而已。”
2006年5月,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書畫展。
馮其庸先生頻有驚人之舉。他從64歲開始重走玄奘路,六次去甘肅,七次去新疆,75歲高齡登上五千米的紅其拉甫口岸和明鐵蓋達詈,越是人跡罕至之境越能激發他的豪情。在大漠,他一次喝下一斤白酒,酒醉後狂毫揮筆。
其豪情,其豪氣,估計80後90後都得直呼“神馬”了。